(NEW)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pdf

(NEW)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95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 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标准 2 课程与教学内容 3 情境教学模式 4 设计教学法 5 表现性目标取向 6 教学风格 二、简答题 1 简述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 2 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3 简述发现教学程序。 4 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包含哪几方面内容? 三、论述题 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 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 则。 3 论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4 小学阶段实行综合课程,中学阶段实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 合,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 综合课程的关系和设置方案的理由。 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95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 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 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 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反映了某一门学科的性 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课程标准在贯彻与 落实课程方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依据,而且是教 师教学的有效工具,帮助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 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 2 课程与教学内容 答: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构成以课程与教学目标为出发 点,包括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学科知识、社会经验、活动。其特点为 基础性、先进性及整合性。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组成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四 大要素之一 (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内容既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价 值所在,也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中介。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课 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传递和转化问题,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 课题。 3 情境教学模式 答:情境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 学,主张让学习者在一定情境的活动中完成学习。它是由当代著名小学 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它强调激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 展性,渗透教育性和贯穿实践性,开发渗透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 的学习情境,利用暗示、移情的原理,在心理场中,促进角色转换,引 发和培养儿童主体意识,促使他们自觉投入教学,主动地开展学习活 动,在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 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情境教学模式建立 了“情感驱动”“暗示倾向”“角色转换”以及“心理场整合”等基本原理。 4 设计教学法 答:设计教学法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教学制度,由杜威的 学生克伯屈所创。他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 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 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 所设计的学习单元。根据不同的目的,他将设计教学法分成四种类型: 生产者设计、消费者设计、问题设计、练习设计,以生产者设计为重 点,它最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化。他提出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决定目 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判结果。这种教学制度在克服班级授课制 的不足方面有积极作用,特别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 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缺点是导致系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削弱。 5 表现性目标取向 答:表现性目标取向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是指 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 现。“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 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 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 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强调学生的自主 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业经营各类考试复习资料,vx 344647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2501015300001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