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pdf

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运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论证农村 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 其次,阐述农村非正规 金融能更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然后,基于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低风险性。 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 融的抑制政策,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有限理 __ 不对称农村非正规金融乡村社会 农民问题是我国的核心,而农村居民的资金借贷行为,与其收入 的增长基本同趋势变动, 且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其收入的增长速度和潜 力( 何广文, 1999)。因此,从农户借贷的角度考察农村金融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 1979 年的市场化改革以来, 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渐进式 改革, 目前形成了政策性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性的中国农业银 行、合作性的农村信用社并存的农村正规金融格局。 但目前的这种格 局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还存在着许 多问题, 比如金融服务短缺的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农村, 并且出现了 向县、镇经济蔓延的趋势 ; 同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事实上已成为农 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 基于此, 一些学者提出了农村金融体制多元化 发展的观点 ( 何广文, xx; 张红宇, xx) 。笔者认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 因此资金需求主体可以划分为农户和农村企 业两个方面。 周脉伏、徐进前 (xx) 基于农户融资的视角,运用信息成本理论和 契约理论分析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 提出了 “金融机构近距离”假说。 他们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 但存在以下一些局限性: 规模经营的限制 决定正规金融机构不可能无限接近农户 ; 未深入探讨社区信任和自我 履约机制的运作,没有回答放开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管制的风险分析。 在此,本文拟从有限理性、 信息不对称和重复博弈理论的角度探讨农 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局限性分析 农村金融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未能解决农村 金融商业化和“非农化”之间的矛盾 ( 章奇,黄季焜, xx) 。在此,我 们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上述矛盾, 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或 者融资难的问题是否就得到解决也有待商榷。 理性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预设,意味着市场 参入者能无成本获得需要的所有经济信息。 在这一理想模式下, 正规 金融机构可以轻易了解任何有贷款要求农户的信用状况, 并能确切知 道需要贷款支持项目的风险和成功概率, 也能预见农户未来偿还贷款 的能力。这样,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否批准某一农户的 贷款申请:信用状况好,未来有偿付能力的农户得到贷款,农户和金 融机构实现双赢 ; 而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则被拒之门外。 然而,现实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西蒙认为:个人或个人组成的团 体在处理或利用可获得的信息的能力方面,受到了不可避免的限制, 即存在信息的复杂性 ; 世界上一切可能的情况和一切有意义的因果关 系都是可以识别的, 根据以前发生的事情算出或然率的观点不合情理, 即存在着信息的不确定性 ( 迪屈奇 ) 。简言之, 有限理性及其导致的信 息不完全、不对称才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户数量庞大,地域上高度分散,造成了正 规金融机构与农户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农户资金需求具有如下特征: 家庭经营规模小决定了

文档评论(0)

Wang2166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