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 程 地 质 学
Engineering Geology
第7章 原位测试
7.1 绪论
7.2 静载荷试验PLT
7.3 静力触探试验CPT
7.4 圆锥动力触探DPT
7.5 标准贯入试验SPT
7.6 字板剪切试验VST
7.7 旁压试验
7.8 扁铲侧胀试验
7.1 绪论
原位测试
在岩土层原来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体的
天然结构、天然含水量及天然应力状态下,测定
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指标。
室内试验
现场取岩土样后到室内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7.1 绪论
原位测试的优点
➢可以测定不扰动岩土样的有关工程力学性质。
➢可以避免取样过程中应力释放的影响。
➢原位测试的岩土体影响范围远比室内试验大,
因而代表性强。
➢可以缩短地基岩土层勘察周期。
7.1 绪论
原位测试的缺点
➢各种原位测试都有其适用条件,使用不当会
影响效果。
➢原位测试所得参数与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之
间的关系往往是建立在统计经验关系上的。
➢影响原位测试成果的因素较为复杂,影响其
准确性。
➢原位测试中的主应力方向往往与实际岩土工
程中的主应力方向不一致。
7.2 静载荷试验PLT
是一种与建筑物基
础工作条件相似,而且
直接对天然埋藏条件下
的土体进行的现场模拟
试验。
7.2 静载荷试验PLT
静力载荷试验承压板
方形或圆形的刚性板,面积应为
0.25m2 或0.5m2 。工程上常用
70.7cm ×70.7cm 和50cm ×50cm 。
试验荷载
加载到承载力设计值的2倍。
加载装置
采用平台堆载法或地锚反力装置。
安装时,使堆重中心、千斤顶、
承压板中心在同一竖线上,通过
千斤顶把荷载传递给岩土体。
7.2 静载荷试验PLT
计量装置
➢荷重测定
采用精密压力表测定和控制
加载量。
➢沉降测定及控制
采用百分表对称安装在荷载
板两侧以按时观测沉降量。
7.2 静载荷试验PLT
试验标准和方法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维持荷载法。
➢ 加载分级
将最大试验荷载等分为10~12级,首次加2级,以
后每次加一级。
➢ 沉降观测
每级加载后,在第一小时内5 、10、20 、30 、45 、
60分钟各测读一次,以后间隔30分钟测读一次。
➢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
连读两小时每小时沉降量≤0.1mm ,认为已达相对
稳定标准,施加下一级荷载。
7.2 静载荷试验PLT
➢终止加载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①承压板周边的土出现明显侧向挤出,周边岩土出
现明显隆起或径向裂缝持续发展;
②本级荷载沉降量大于前级荷载沉降量的5倍,荷
载与沉降曲线出现明显陡降;
③某级荷载下24小时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相对稳定标
准;
④总沉降量与承压板直径 (或宽度)之比超过0.06 。
7.2 静载荷试验PLT
确定地基临塑荷载和极限承载
力有拐点法、相对沉降控制法、极
限荷载法等。
➢ 拐点法
①根据沉降随荷载的变化特征,取
荷载—沉降 (p~s )曲线上明显陡
降的起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承
载力。
②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取
沉降—时间 (s~lgt )曲线尾部明
显向下曲折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
承载力。
7.2 静载荷试验PLT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极限荷载法
➢相对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切镜的使用操作流程归类.pdf VIP
-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pdf
- 勿忘国耻PPT九一八918事变铭记了解历史成品主题班会课件55PPT模板.pptx VIP
-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PPT: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锤炼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pptx VIP
- 鑫精诚 压力传感器 XJC-602T.pdf VIP
- 心理治疗-眼动治疗ppt课件.pdf VIP
- 智能计算平台应用开发(中级)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 客服接听电话培训.pptx VIP
- 云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填写).pdf VIP
- 基于声阵列技术的汽车噪声源识别及贡献量分析.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