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杨 海 英
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 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 中主人公的通病。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 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 者的形象。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 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
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 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 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人们在承认他是 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本文从 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 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
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郁达夫先生在谈 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
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1] 夏
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 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 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 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他的小说里,场景永远是那些场景:岛国山水、家乡春愁、北国秋色、西湖碧波…… 情绪也永远是那些情绪:思乡、念子、怜妻和性苦闷。这个在郁达夫小说中反复 出现的人物,从外貌到???在气质都投下了作者的影子。
“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极度动荡之中。政治腐 败,国民贫弱,残酷的现实使许多萌动着新思想、新希望的青年透不过气来。在 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他们有的奋力崛起,以自己的方式与不公的世道进行抗争; 有的冲破阶级与家庭的藩篱,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去。还有一些人,他们是在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产生,受“五·四”浪潮的冲洗而苏醒,又软弱无力去反 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多种性格元素构成的整体:“激昂慷慨又软弱 无能,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积极向上又消极退隐,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富有 正义感又缺乏奋起反抗精神,追求美好的爱情又渴求满足卑琐的性欲,仇恨一切;又富有同情心,自喻多才又自轻自贱,希望人的理解又害怕被人理解,敏感多疑 又麻木不仁,清醒又迷茫,容易满足又不安于满足”。他们虽也有对未来的美好 的希望,有着对纯真爱情的强烈渴求,却又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忧郁、苦 闷、自悲、颓丧。作者给这一系列人物贴上了一个标签,将他们统统称为“零余 者”。小说内容则是“零余者”内心的直白表露。
《沉沦》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零余者”形象。作者笔下的“他”是一个患 有严重抑郁症的青年,他短暂的一生无时无刻不被痛苦与感伤纠缠。十几岁的时 候他离开故乡到杭州的几所学堂求学,因受了“民主”、“自由”等新思潮影响, 看不惯教会学校的“弊风”而与校方发生冲突。然而,他纤弱的反抗,在那个黑 暗的社会里是无用的。他愤然离开杭州,回家自修。面对书斋小窗外那“一川如 画”的朝夕风景、社会的黑暗、身世的不幸,离群索居的他抑郁症的根苗渐渐萌 生了。然而,他是那样的年轻,对未来他自然还是充满了希望的。当收到长兄要
偕他赴日留学的信时,便“日日盼他长兄南来。”① 然而,在那个遥远的岛国,
他曾对之幻化过许多梦想与热望的地方,他被无情的劫掠了——“原来日本人轻 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做‘支那人’,这‘支那人’ 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贱更难听,如今在一个如花的日本少女面前,他不得
不自认说‘我是支那人’了。”② 民族的尊严,爱情的权利,他感情世界里这
两颗无价的珍宝被无情的洗劫一空,他感到彻骨的“孤冷”。在遭到日本女学生 的漠视后,他在日记中愤然写到:“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故乡岂不有明媚的山河,故乡岂不有如花
的美女?”③ 他惊恐的逃避一切,将所有人(甚至于他的长兄)都视作他的仇
敌。他的清瘦羸弱的身体,扭曲变态的心灵,使他做出了“窥浴”、偷听青年男 女幽会、入肆寻妓等举动。他痛恨自己行径的下流与卑污,却无力争脱,“灵与
肉的冲突”[2] 耗尽了他生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