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时期.pptxVIP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单元:绚烂帝国与隋唐变革阶段特征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推动了贞观之治等盛世局面的形成,但到后期中央集权有所弱化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民族关系,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三教合一,诗歌繁荣,泽被东西,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一、隋唐宋元演变1、隋:重建大一统(581-618)581年统一北方,589年统一全国2、唐:大一统及分裂割据(618-907)(1)唐朝前期疆域(安史之乱前:755年前)(2)唐安史之乱:(3)唐后期: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钱穆《国史新论》二、隋唐政治制度成熟(一)隋唐君主专制成熟(中央)1、隋唐中央官职完善:三省六部和御史台(1)时间:逐步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吏部皇帝(权力中心)(2)结构:户部礼部兵部 刑部 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御史台(监察)工部政事堂:中书门下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抑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正宰相崇高的职衔,所以便易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3)特点:笔记(4)作用:笔记其次,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牵制、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二)监察制度1、监察百官隋朝中央的监察机构为御史台,监察官员为御史大夫,唐代继承了隋朝监察制度2、监察皇帝,谏官制度,由门下省负责考点:隋唐君主专制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A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D(二)隋唐中央集权强化(地方)1、隋唐地方官职完善:道与藩镇(1)隋和唐初:取消郡,地方形成州—县两级(2)唐太宗:设十道监察地方(监察权) 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 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3)安史之乱后:①道统领州县,掌握行政权; 形成道—州—县三级;②重置节度使(4)唐后期:①节度使割据地方,形成藩镇(方镇)【藩镇割据的特点】①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割据一方;②自置官吏、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③不向朝廷交纳贡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区别府兵制 募兵制 士兵性质器粮来源兵将关系影响兵农合一职业士兵士兵自备国家供给兵将分离隶属关系农民负担沉重加强集权农民负担减轻军阀割据(三)隋唐选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科举制度——依据“才学”背景 A、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B、阶级关系: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

文档评论(0)

dil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