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基础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 植物病毒演示文稿.pptx

植物保护基础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 植物病毒演示文稿.ppt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单元3 植物病害诊断 子单元3-3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了解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毒、线虫等侵染性病原物 的特征、特性及主要类群的特点; 二、植物病毒 (一)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 形态和结构 病毒是极其细小的非细胞形态的寄生物,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其形态。 病毒颗粒的形态,一般有杆状、球状和线状3种 病毒结构简单,其个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核酸在中间,形成心轴;蛋白质包围在核酸外面,形成一层衣壳,对核酸起保护作用。;病毒的结构; 复制和增殖 病毒是活体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 当病毒粒体与寄主细胞活的原生质接触后 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衣壳分离 核酸进入寄主细胞内 改变寄主细胞的代谢途径,并利用寄主的营养物质、能量和合成系统 分别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衣壳 最后核酸进入蛋白质衣壳内而形成新的病毒粒体。;病毒复制过程; 对外界条件的稳定性 失毒温度(致死温度):指病毒病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10min内保持其侵染能力的最高温度,如烟草花叶病毒的失毒温度为93℃。 稀释限点:病毒病病株组织的榨出液保持其侵染能力的最大稀释倍数。如烟草花叶病毒的稀释限点为106。 体外存活期:病毒病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20~22℃室温条件下能保持其侵染能力的最长时间。一般3~5d,短的仅数小时,长的达1个月以上。; (二)植物病毒的传播特点 1.非介体传播 (1)机械传播 是指病株汁液通过与健株表面的各种机械伤口摩擦接触,进行传播。 该类病毒存在于表皮细胞,浓度高、稳定性强。 常引起花叶型症状的病毒以及由蚜虫、线虫传播的病毒较易机械传播 引起黄化型症状的病毒和存在于韧皮部的病毒难以或不能机械传播。 ;(2)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 以块根、块茎、球茎和接穗芽作为繁殖材料就会引起病毒的传播。 嫁接可以传播任何种类的病毒和菌原体病害。 ; (3)种子和花粉传播 种子带毒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早期侵染和远距离传播。 种传病毒的寄主以豆科、葫芦科、菊科植物为多,而茄科植物却很少。 种传病毒大多可以机械传播,症状常为花叶,若可经蚜虫传播则为非持久性的。 由花粉直接传播的病毒数量不多,现在知道的有十几种,多数危害木本植物。; 2.介体传播 传播植物病毒的介体种类:昆虫、螨、线虫、真菌、菟丝子等 以昆虫最为重要,且多数是刺吸式昆虫,特别是蚜虫、叶蝉、飞虱等更为重要。 根据介体昆虫传播病毒的特性,植物病毒可分为3种类型: 口针型:也称为非持久性病毒 循回型:这类病毒包括所有半持久性病毒和部分持久性病毒 增殖型:这类病毒为部分持久性病毒;病毒类型; 类病毒 在结构上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裸露的核糖核酸碎片。 种子带毒率高,可通过种子传毒、无性繁殖材料和汁液接触传染,昆虫也能传播病害。 茎尖组织培养无法获得无毒材料,因其能有顺序地扩散到茎尖生长点。 引致的病害症状有病株矮化、畸形、黄化、坏死、裂皮等。 迄今发现的类病毒引起的病害有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柑橘裂皮病等10余种。 ;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