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条文说明)
1 总 则
1.0.1 我国居住区(小区)的实践,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1964 年原国家经委和 1980
年原国家建委,在先后颁布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文件中,对居住区规划的部分定额指标作
了规定,1994 年第一部正式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颁布实施。为适应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城市居住水平明显提高和住宅市场化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于 2000 年对本规
范进行局部修订,针对实际问题,对原《规范》有所修改和增减条款。
编制本规范的目的,是在总结建国以来已建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
经验,在居住区规划范围的有限空间里,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经济、
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统一规划内容、统一词解涵义与计算口径等,以提高居
住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与可比性。体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
综合效益。
1.0.2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并主要适用于新建区。理由
是,城市新建区的规划具有基本统一的规划前提条件,可按统一的口径与要求进行本规
范的编制工作,可制定适用性强、覆盖面大的规划原则和基本要求,定性及定量的有关
标准,可比、可行又易于掌握,而城市旧城区的居住街坊改造规划与新建区的居住区规
划相比,就城市居民对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要求而言是一致的,对道路及工程管线
的敷设的基本要求也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旧城区因所在城市性质,所负职能和复杂的
现状条件各异,致使改造规划的前提条件悬殊,要制定全面的有关规定,难度很大。本
规范限于人力和具体条件,仅在个别章节里制定了城市旧城区具有共性的若干规定。
1.0.3 居住区根据居住人口规模进行分级配套是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分级的主要目
的是配置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相关设施,配置水平的主要依
据是人口(户)规模。现行的分级规模符合配套设施的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合理性。
经对全国大中小城市已建居住区的调查分析,根据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套关系,
将居住区划分为居住区(30000~50000 人、10000~16000户)、小区(10000~15000
人、3000~5000 户)、组团(1000~3000 人、 300~1000户)三级规模;科学合理,
符合国情。主要依据是:
一、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基层服务设施的要求(组团级),
如组团绿地、便民店、停(存)车场库等;对一套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小区级),如
小学、社区服务等;对一整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施的要求(居住区级)如百货商场、
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
二、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即配套公建的设置,对自身规模和服务人口数
均有一定的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如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
一万人以上,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
1
三、能与现行的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即组团级居住人口规模与居(里)委会的
管辖规模 1000~3000 人一致,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办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
30000~50000 人一致,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又利于管理设施的配套设置。
1.0.3a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是包括配套含义在内的规划布局结构形式,是属规划设计
手法。因而,在满足与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建设施总要求的前提下,其规划布局形式,
还可采用除本规范所述的其他多种形式,使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更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经过大中小城市已建居住区的调研,要合理选用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应综合考虑城市
大小、住宅建设量、用地条件与所在区位及配套设施的经营管理要求等因素后确定,切
忌不顾当地情况简单套用分级规模的模式。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模式是按规划组织结构分
级划分居住区,一般分为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一组团和小区一组团两
级结构及相对独立的组团等基本类型。实践中,居住区规划的布局形式受各种因素影响,
并不都是固定的模式,传统的组织结构今后仍可能会被一些城市采用,新的布局形式也
在不断探索中。在满足配套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灵活规划布局形式以适应城
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规划布局形式,是既相关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居住区的分级
是为了配建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设施,以满足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