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给出了世界一些河口尾闾河道摆动的情况,由表可见,加拿大的弗纳斯 .doc

表给出了世界一些河口尾闾河道摆动的情况,由表可见,加拿大的弗纳斯 .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河口河道演变规律(I) 王万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摘要:黄河口流路演变一般经历“散乱-单股-出汊”三个阶段。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单股河道行河数年后必然出汊?这个问题犹如人类生命科学中的古老问题:为什么青壮年人会逐渐变衰老?本文指出,关键的机制是,在潮汐涨落等因素影响下,河口河道纵剖面中段比降逐渐减小,形成台阶状。当河口河道中段比降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此河段开始漫滩、卡冰、出汊。相对延长黄河口流路使用年限途径是,尽量减少黄河下游输向黄河口的泥沙量;河口挖沙或人工改汊——地点宜选在河口河道的中下段。 关键词:黄河口 感朝段 河道演变 潮汐 引言:黄河口河道衰败的“信号”:漫滩、卡冰、出汊 自1855年以来,黄河口行河近140年,河口流路摆动了9次,形成了10条流路(图1),平均每条流路行河寿命约十几年。几十年来黄河口研究成果表明,黄河口流路演变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散乱-单股-出汊,而且还发现,黄河口单股河道行河有利于流路的相对稳定。几十年来黄河口的治理也是以维持黄河口单股河道为目标。 图1黄河口历史流路图 图1黄河口历史流路图 然而问题是,在自然条件下,黄河口单股行河的时间却相对较短。神仙沟流路(行河时间1953-1963年)自1953年单股行河,1960年开始在四号桩出汊(请注意地点:四号桩),单股行河时间7年;钓口河流路(行河时间1964-1976年)1968年单股行河,1972年在罗13上游附近出汊(请注意地点!),单股行河仅4年。 清水沟流路(1976年至今)自1980年单股行河,单股行河后虽然没有出现自然出汊的情况,但是出现了其他“病状”――频繁小水上滩: 在“96.8”人工出汊前,清水沟多次出现小水上滩的情况(如1992年和1993年小水上滩):上滩的河段在清4-清8。一方面,小水上滩给当地人民生活、及油田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经济上的损失,另一方面,小水上滩的地点反映了此段河道行洪不畅的“病症” 再看一看黄河口凌汛卡冰的情况。 在1953年-1959年6个冬季中,黄河口冰凌首封(第一次封河)地点发生在四号桩有3次,发生在小沙1次。 由于三门峡水库的调节,黄河口发生卡冰的情况大大减少了: 1968年-1972年,黄河口冰凌首封地点多位于改道点(罗家屋子)以上,但是1971年元月28日首封地点位于改道点以下——位置就在罗12附近,并且卡冰达7日之久。1987年-1988年冬,黄河口冰凌首封在清7。 从探讨黄河口演变规律的角度看,为什么黄河口单股河道数年后易于漫滩、卡冰、出汊?漫滩、卡冰、出汊的位置总是相同,难道纯属偶然?一再的偶然背后是否隐藏着必然?! 河道出汊一直是国内外河流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献[1]系统总结了几十年来河道出汊类型、出汊原因、出汊后河道发展状态的判别、以及出汊的触发因素。其要点是,出汊是由于某种原因(例如,河道严重淤积等)造成河道纵、横比降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所致,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河道出汊的充分必要条件。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在赘述。 本文认为,黄河口单股行河数年之所以出现出汊等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演变机制所致,其中关键机制是黄河口流路中段河道比降变小。 2 黄河口单股河道中段比降减小,形成台阶状纵剖面 为了叙述方便,先把结果写出来。 在黄河口潮汐涨、落等因素作用下,黄河口单股河道中段比降减小,形成台阶状纵剖面(图2),这个过程类似于多沙水库在变动回水区形成三角洲淤积体。 图2 黄河口河道纵剖面形成台阶状 2.1清水沟纵剖面形成“台阶”状的形成 清水沟单股行河时期的纵剖面(主河槽平均河底高程)变化见图3。从该图可以看出,清3断面以上河段,在大水期间(1981-1984年),河道冲刷,河底高程下降;小水期间(1986年以后)河道淤积,河床上升,这与山东黄河河道的冲淤规律一样。 图 图3 清水沟河槽河底平均高程 清3以下河道的变化与清3以上河道的变化完全不一样。清3以下河段表现出明显的淤积延伸特征,即“铺沙”特征。无论是在大水大沙期间,还是在小水小沙期间(1986-1995年),清3以下河段的河底一直是上升的;从河道纵比降上看,清3以下河道比降变化的特点不一样:清4-清6河段比降趋缓(小),而清7以下河道比降一直较大、且变化不大。也就是说,随着河口的淤积延伸,清水沟的纵剖面逐渐形成台阶状。 1992年实测瞬时水面线形状也表明,清4-清6河段的水面比降比上下河段的比降小(图3),与河床纵剖面的特点基本一致。 图4是清水沟单股河道行河时河床溪点纵剖面,该图也能清楚地反映出在1981年以后,清3以下河道泥沙堆积、形成台阶状纵剖面的过程。 图 图4 清水沟溪点纵剖面 清水沟纵剖面的台阶形态与黄河小浪底水库变动回水区形成的三角洲淤积体的形态很类似(图5)。 图 图5 黄河小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