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殊人群失眠症的特点及诊治 妊娠期妇女 老年人群 儿童人群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概述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者可持续10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严重的负担。 定义 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疾病、躯体疾病或药物滥用共病,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分类 慢性失眠症:病程≥3个月,频度≥3次/周 短期失眠症 其他类型失眠症:仅在不能满足慢性失眠症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诊断,需慎重诊断 流行病学 现患率:采用相对严格的标准,2003年在北京市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普通成人失眠症患病率为9.2%。200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成人有失眠症状者高达57%。 自然病程:成人失眠持续率为30%-60%,提示失眠的病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失眠具有一定自然缓解性,病程呈现波动性。 危险因素 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 性别:女性患病风险为男性的1.4倍。 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再次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4倍。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 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 个性特征: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完美主义。 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 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 病理机制和假说 过度觉醒假说:该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这种过度觉醒横跨24小时的日周期。 3P假说:3P指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该假说认为失眠的发生和维持是由3P因素累计超过了发病阈值所致。 临床评估 临床大体评估:1、主诉:就诊希望解决的睡眠问题。核心信息包括失眠的具体特点、日间症状及其基本表现和持续时间。2、睡前状况:3、睡眠-觉醒节律:4、夜间症状:5、日间活动和功能:6、其他病史:7、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精神检查:8、家族史。 主观测评:睡眠日记;量表评估 客观测评:1、多导睡眠图;2、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3、体动记录检查。并非失眠的常规检查。合并其他睡眠疾病、诊断不明、顽固而难治性的失眠、有暴力行为时应考虑这些辅助方法。 诊断标准 慢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如下,且标准A-F都必须满足: A.患者报告或者患者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1条或以上: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在适当的时间点不肯上床睡觉;没有照顾者干预难以入睡。 B.患者存在下列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1条或以上:疲劳或萎靡不振;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情绪不稳或易激惹;日间瞌睡;行为问题;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易犯错或易出事故;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或不满意。 诊断标准 C.这些睡眠/觉醒主诉不能完全由不合适的睡眠机会或环境解释。 D.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E.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F.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 短期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与慢性失眠症类似,但病程少于3个月,且没有频率的要求。 诊断流程 鉴别诊断 失眠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失眠症),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同存在(共病性失眠症)或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需要区别单纯性失眠症、共病性失眠症或失眠症状。 睡眠障碍:评估流程见下页 躯体疾病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 鉴别诊断 治疗 适应症: 慢性失眠症:需要进行规范性治疗。 短期失眠症:往往可以找到相关的诱发因素,去除诱因可以使部分患者睡眠恢复正常,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转为慢性失眠症。对于短期失眠症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治疗 总体目标: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改善失眠相关性日间损害;减少或防止短期失眠症向慢性失眠症转化;减少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工兵的风险。 具体目标:去除诱发因素可使部分患者睡眠恢复正常;改善睡眠后达到的具体指标,如总睡眠时间>6小时、睡眠效率>80-85%、睡眠潜伏期<30分钟、入睡后觉醒时间<30分钟、降低觉醒次数或者减轻其他失眠症状;在床与睡眠之间建立积极和明确的联系;改善失眠相关性日间损害,如精力下降、注意或学习困难、疲劳或躯体症状、情绪失调等;改善与失眠相关的心理行为学问题;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治疗 持续性评估: 每月1次临床症状评估 每6个月或旧病复发时,需对患者进行全面性评估 在进行一种治疗方法或联合治疗方法无效时,应考虑更换其他心理行为疗法/药物疗法或联合疗法,同时应注意重新进行病因筛查及其他共存疾病的评估。 终止治疗6个月后需要重新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