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灸和穴位配伍灸疗法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色灸法的实训;艾灸的传说;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姓萧名艾,字艾蒿。此公夜以继日奔波于军营内外指挥军士采药熬汤医救病员,偏偏忘记了自我保护,终致病魔缠身,泻痢多日后卧倒于中军帐。武王见状,痛哭失声,姜子牙等众将领也都心急如焚。萧艾见大家慌张,又念及各营将士病情危急,咬紧牙关带病出诊。他院乱之间未穿好衣裳鞋袜就下榻出帐,谁知一脚踩着了驱蚊的野草火堆,顿感一阵钻心之痛。萧艾急忙后退,却被自己的鞋子绊了一跤,仰面朝天倒翻在火堆上,忍痛打了个滚才爬起来。他不顾自身的烧伤,匆匆穿上衣物就走。 萧艾走了好几道连营之后,渐渐觉得身子舒适起来,肚子不痛了,肠子不鸣了,也没有内急的感觉了。真奇怪,他只顾医救别人,自己根本没服过药,大病怎么会自动痊愈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那野草之火治好的?他回到帐内.除下衣物认真检查自己的烧伤。只见足部烫起了3个大泡(即解溪、内庭、公孙三穴)、小腿前外侧1个泡(即足三里穴)、上腹部3个泡(即中脘穴和左右天枢穴)、骶部1个泡(,肠俞穴)、背部1个泡(即脾俞穴)。目睹如此多伤痕,他突发奇想:这也许正是一种绝妙的疗法。于是他暗暗记下泡的位置,然后奔走各营,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病号的相应位置。病号们见萧艾行为怪异,以为他急出精神病来了,胆小的纷纷逃避。过了一夜,奇迹出现了,凡属被萧艾烧伤了皮肤的病号都好了起来。于是全军上下依法而行,你烧我,我烧你,相互帮助。不到3天,全体将士病愈,军心大振。武王大喜道:萧艾拯救全军,功莫大焉。萧艾回答武王道:大王,非萧艾之功,实野草之力也。武王沉思片时,朗声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后来,萧艾遵照武王旨意,随军做艾灸试验,举凡军士患病,先以艾火灼之,久而久之,终于发现,艾灸可医百病,且见效特快,但非要找准穴位不可。萧艾去世后,其子萧蕲得其真传,把一份穴位图和释文当做传家之宝,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一直传到汉相萧何。从此,精通此道者遍及九州,流传至今。 艾灸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艾草;艾灸; 灸法的基本理论;3.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 4.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 5.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