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银行信用的发展历程.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国家银行信用的发展历程 财务102 娄琪玥 一、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区别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的借贷活动,其实只是国家举债。国家的负债有内债和外债两种。内债是对国内的负债,外债则是对其他国家的负债。在现代社会,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发行国库券;(2)发行国家公债;(3)发行专项债券;(4)银行透支或借款;(5)向外国借债,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型政府债券等。 银行信用是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政府、企业或个人的信用。它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银行以吸收存款、负债形式从社会吸取、汇集闲散资金,形成巨额资金;另一方面,银行又通过发行贷款、接受贴现等债权方式将吸收的资金投放给需求者,满足社会对资金的需求。 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是有所不同的,国家信用一般体现在以国家名义开展的活动上,比如发行国库券、债券,以及以国家名义的对外担保;银行信用则是以银行自身信用对外开展的活动。二者主体不同,一是国家,一是企业;目前二者在我国有一定的联系,由于银行担负政府提款机的职能,所以二者有时是混同的。同时,国家信用会影响银行信用,银行信用不会影响国家信用 。 二、我国银行信用的发展历程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下,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比商业信用占有优势,具体体现在(1)上游企业贷给下游企业,也可下游贷给上游。可小额聚成大额,也可大额分散成小额。满足长、中、短贷款的不同需要;(2)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3)能够创造信用:发放贷款给企业,企业根据需要,可再次贷款给其他企业。 银行信用的特点表现为:(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银行贷放出去的已不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 商品资本,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 货币资本,它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规模上的局限性;(2)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是 货币资本家和 职能资本家。由于提供信用的形式是货币,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使用方向上的局限性; (3)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的 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往往不相一致。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银行信用一直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在改革开放以前,与“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相适应,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并把全部银行信用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只能在一个银行的某一分支机构开设账户,并与之发生信用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单一银行信用逐渐转化为多种信用形式,但是银行信用仍是中国信用形式的主体。它为大规模集中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为宏观调控做出了贡献。 三、我国国家信用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家信用的初始阶段是1981-1986年。改革之初发行国库券的出发点在于弥补财政赤字。当时由于财政一方面放权让利,一方面又为改革提供补贴等 辅助手段以及加大建设规模等,收支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而单纯向央行借款或透支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于是当时就采取了同时用借款和发行国库券两种方式来弥补赤字的手段。八一年开始发行国库券,主要是向个人和单位发行,期限10年。自第六年起每年抽签偿还20%,这时的国债的作用是弥补赤 字,为国家筹集建设资金。当时人们的观念认为只是临时性的措施,财政状况好转之后就会消失。毕竟,中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多年“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日子, 对债务难免持谨慎态度。 1986-1991年是我国偿债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国债偿还的问题。86年还本付息金额仅 50亿元左右,列入当年预算,影响不大。但到了后来,每年还本付息的规模日益扩大,这时,除了对单位的部分到期债采取发行转换债或推迟偿还之外,主要是通 过发行新债偿还旧债。这时,开始认识到国债在长期而不是临时 发行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借新还旧,始终有一笔资金为财政所用,不必偿还。这在认识上是一个突破,但仍担心 债务由于还本付息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1991-1996年我国国家信用走向市场化。从1988年开始,国债二级市场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90年下半年到91年初,国债市场有普遍抛售转为普遍求购,1991年全面放开二级市场。在一级市场,1991年实行 证券中介机构承购包销方式。1995年实行招标发行试点。1996年进行重大改革,采取投标发行的市场化发行方式,付息债采取收益率招标,无记名债在定利率和定条件的前提下采取划款期招标的方法。 市场化试点最初是为了改善国债的发行条件,和提高 国债利率一样,是筹集资金的 手段, 这是因为中国的国债大都是长期国债,流动性很差,开辟二级市场便于短期资金流入,而一级市场发展一开始也是为了方便销售,之后采取招标方式使利率水平接近 市场利率,思路仍是降低发行成本,调动承销机构的积极性,保证完成国债发行任务。但这些市场化的改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