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1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 我国的全蚀病菌大多为小麦变种G. graminis var. tritici(Ggt)。 病菌的主要初侵来源是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具有衰退现象(TAD),即病害从轻至严重发生3~5年后,病害的发生危害会下降。 病菌除危害小麦外,还能危害大麦、黑麦、玉米、谷子、燕麦等禾本科作物及禾本科杂草。 5.2 小麦全蚀病发病因素 温度、相对湿度、pH、通气条件等均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温度为12~18℃、相对湿度80%~90%、pH值7~8、通气条件好,易遭受病毒侵染,其病原菌不耐高温、对CO2敏感。 5.3 全蚀病的防治 5.3.1 无病区防止病害传播 调种必须经过产地检疫,繁种田进行药剂拌种。目前黄淮、长江中下游麦区病害基本都有发生,农机大规模的跨区作业可能是病害扩展的主要途径。 对于零星病点,要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烧毁;对于较大的发病中心,要高茬收割,并在收割后拔出麦茬就地烧毁。对疫点及周围土壤使用杀菌剂等进行土壤处理。田块如果已有病菌,完全扑灭病菌的可能性极小。 5.3.2 全蚀病的农业防治 品种间的抗病差异很小;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或改种非寄主作物,如油菜、马铃薯、大蒜等;深耕(30~40 cm)改土,降低土壤耕层菌源量,还可以还田秸秆粉碎入土、严格镇压。 5.3.3 全蚀病的化学防治 全蚀病的化学防治包括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两方面。 陈研究员介绍到,种子处理推荐125 g/L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200 mL/100 kg种子,该处理只能针对小麦全蚀病;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0 mL/100 kg种子,该处理不仅可以防治小麦全蚀病,还可以防治小麦纹枯病;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00 mL/100 kg种子处理则可以防治小麦全蚀病和小麦根腐病。土壤处理为播种前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15~30 kg/hm2,加细土20~30 kg,均匀施入播种沟中。 6 镰孢菌茎基腐病 6.1 病害表现 (1)苗期:茎基部芽鞘和叶鞘变褐,小麦根冠和根变褐。 (2)成株期:叶鞘和茎基节形成黄褐至灰黄色纵条晕斑。上部叶鞘和茎节往往也会有褐色病斑。 (3)湿度高时,基部1、2节上会出现粉红色霉层。 6.2 病害发生因素 (1)土壤条件:水肥管理差的发病重,盐碱地发生重,排水差或高坡地发生重。 (2)气候条件:拔节、抽穗期的干旱过程加重病害表现。 6.3 病害防治 小麦镰孢菌茎基腐病的防治主要包括抗性品种和防治药剂选择。陈研究员讲到,国外报道一些品种对病害具有较好抗性,国内的品种抗性也存在差异。建议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可以选用咯菌腈(适乐时)、戊唑醇等种衣剂。拔节期施用杀菌剂对控制后期的枯白穗也有一定的效果。 7 小麦黄花叶病 7.1 发生及症状 小麦黄花叶病又称小麦梭条花叶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传播介体为土壤中的禾谷多粘菌。江苏在20世纪70年代零星发生,80年代病田毒源累积,90年代以来迅速扩大蔓延,并在沿江、南部丘陵、里下河地区分布广泛。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 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早春麦苗返青起身时出现症状。发病初期病株新叶表现褪绿至坏死的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成花叶症状;后期病斑扩散增多,可导致整个病叶发黄、枯死,重发病株矮化、分蘖减少。 发病较轻的田块,病株后期随着气温升高超过15℃,田间病害逐渐隐症;抽穗后,病田恢复生长较快,但仍比健株矮小,参差不齐,穗小,多畸形。 7.2 病害防治 (1)以推广抗耐病品种为主,结合合理水肥管理的农业综合防控措施。 (2)轮作换茬,与非寄主的大麦、油菜等轮作。 (3)适期迟播,避开介体侵染活动最适时期。 (4)合理施肥,发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及生长调节剂,促进麦苗生长。 小麦七大病害 1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过去60年大流行主要发生在2010年和2012年,中等流行主要发生在2013—2016年。2017年全国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湖北、安徽等沿江地区发病较重;沿淮地区感病品种发病较重;其他地区发病较轻。小麦赤霉病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 1.1 发生地区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于全世界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小麦赤霉病的常发区。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如群体密度增加、感病品种的推广和秸秆还田面积增加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北扩的趋势。沿淮地区已成为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区。 1.2 小麦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 小麦赤霉病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雪腐镰孢菌烯醇(NIV)、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毒素。DON可导致动物拒食,食用后可导致呕吐(也称“致呕毒素”),还可导致作物免疫下降和致畸。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怀孕母畜流产。我国卫生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