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免疫预防的经验时期 “疫”:流行性传染病,免疫即免于发生传染病。尽管近代才出现“免疫”这个词,但是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认识了免疫现象。公元前5世纪希借半岛的战史中,描述了在传染病流行时,由患过该病的人来护理病人和埋葬尸体的事例。公元384年,晋朝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预防天花的国家。公元10世纪,唐、宋时代已有接种人痘的记载。当时,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4种。采用痘痂直接放在健康人鼻子内,或把痂皮先行烘干,研成粉来再吹进鼻内,也有把天花病人的衣服或涂有天花疤浆的衣服给小儿穿。 * 这种人痘苗,有时苗(生苗)与种苗(熟苗)之分。取其痂为苗是名时苗,专用种痘痘痂为苗是名熟苗,其苗传种愈久,则苗力提拔愈精,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犹存,所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能连种7次,精加选练,即为熟苗。这种反复地选痘苗的方法,基本符合现代疫苗选育的科学原理。 * 1688年,俄国派人到中国学习种痘技术,以后人痘法传入俄罗斯并采用针刺法。18世纪初,爆发俄土战争,人痘法由俄国传入土耳其。1721年人痘法开始在英国使用。1743年德国推行人痘接种,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使用。1744年人痘法传入日本,1763年传入朝鲜,并传入亚洲其它国家。 * (二)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 *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琴纳 (Edward Jenner) 柯赫(Koch) * 1、爱德华·琴纳和牛痘苗的发明 1796年5月14日,琴纳(英国医学博士)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举世闻名的实验。他把青年挤奶女工手上感染的牛痘浆给1名8岁男孩接种于左臂。接种后孩子感染良好,种痘部位出了牛痘,结痂留下瘢痕。同年7月1日(接种后第七周),他在这个男孩右臂接种天花脓疱液后,未发生天花,从而证实中痘能预防天花。 * 1796年5月14日,英国医生詹纳(EdwardJenner)进行了一项推动公共卫生革命的试验。他在一名8岁男孩James Phipps的胳膊上划了2个小口,置人取自感染牛痘(牛奶工人中一种常见的轻微疾病)妇女皮疹溃疡部位的物质。6周后,詹纳给这个男孩注射了天花的疱疹液,但孩子并未患天花。2年后。1798年,詹纳总结了23个临床病例,以证实他最初的实验.并发表了论文:“对天花,在英国西部一些乡村尤其是格洛斯特郡发现的一种疾病.也被人们称作‘牛痘’的起因和后果的调查”。在世界范围内,这篇论文导致免疫学这门分支学科的诞生。 * 2、列文虎克(Anang Van Leeuwen Hotk)和微生物的发现。 对于传染病的病因过去曾有许多的猜测和推理。直到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后,传染病的生物病因学说才得到公认。列文虎克(1632-1723)青年时常到邻近的眼镜工匠处学习磨镜技术。1676年,他用自己设计的显微镜,在齿垢、尿、静水和雨水的样品中,发现“极其微小”游动的小生命,从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看见微生物的人. * 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 Louis Pasteur是一位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他证明乳酸和酒精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1878年,他提出了传染病的细菌学说。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他认为,微生物减毒或灭活后若能保持原有的某些特性,动物接种后可能偶染微恙而不致死.由此可获得抵御这一微生物的能力,从而得到制备减毒活疫苗的方法。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巴斯德等伟大科学家的巨大贡献,使这一时期成为免疫接种的标志性年代。19世纪后期,巴斯德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 1881年,他利用高温培养获得了炭疽杆菌减毒株,并制成了炭疽疫苗。 1877年他发明了鸡霍乱疫苗。 1885年,巴斯德制成狂犬疫苗,巴斯德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来减弱微生物毒力,获得减毒疫苗,为实验免疫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此以后,各种疫苗应运而生。 * 疫苗的发展 免疫预防的发展时期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迅速发展,促使更多的免疫预防制品问世,由于有些微生物不易减毒,有的即使毒力消失,往往其免疫原性也随之消失,同时也可能存在着毒力返祖的问题。于是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灭活疫苗的研究,大批灭活疫苗相继问世。 * 1798年天花疫苗问世 1884年,Salmon和Smith用加热灭活的猪霍乱免疫鸽子,证明可保护活菌攻击。 1885年首次在人群中使用减毒活病毒(狂犬病)疫苗 1890年,Kitasato和Behring用三氯化碘处理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减弱其毒性,用以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