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轮复习过关考试(五).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一轮复习过关考试(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竹文学所扭结并散发的巨大审美——文化效应,不仅得力于其意象系统多维多重的整体性及动态性的表意功能极为契合中国文人的多种价值追求,还在于该系统具有沟通文学自身的理论层面及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特殊机制,由此而全方位地建构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 与游仙、山水、咏史、怀古等题材形式并列,所谓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赋是古代抒情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与表现形式。竹在这之中便占有重要一席。《姜斋诗话》卷二言“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正是竹文学初兴之时。可以说,咏物诗的兴起成熟是与竹文学发展历程相近的。文人咏竹时完善臻美了咏物手法。在咏竹之作接受与鉴赏过程中,中国文人逐步廓清了如何处理咏物作品“形”与“神”、实体与象征关系的认识。竹子的“节”与文人气节的“节”音同形同,语义相通,以竹比德象征意趣极为明晰,特定的情感取向与价值关怀结体于竹意象之中,文学表现的模式化亦诱发、触动并强化了创作主体理性探究其内在表现规律的冲动,从而促进了所有咏物作品整体规律的探求。《岘佣说诗》即谓:“咏物诗必须有寄托,无寄托而咏物,试帖体[注]也。”不妨说,竹文学牵引得咏物作品及其理论注重现实性。 竹在文人情感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也是多方面的。且不说一些日用与书写用具,许多传统的乐器如笛、箫等均为竹制。甲骨文“龠”,即竹制乐器,据说是排箫的前身。殷周时已有竹制乐器如竽、筑、篪、籁、箫、笛、筝等等。近年有论者据曾侯乙墓出土的七孔竹笛,认为宋玉《笛赋》是真实的,而宋玉之作直启马融《长笛赋》,两篇作品均描绘竹产于高山绝岩,奇条异千,气势不凡,所制笛音精妙合律,这都并非偶然。古代乐师对何种竹制何种乐器十分讲究。像种龙竹、葱竹宜作笛,慈母山竹、紫竹宜作箫,邹山筿竹宜作笙等等。古称音乐为“丝竹”,唐代还称奏乐者为“竹人”,宋人称领舞人为“竹竿子”。竹,在物质载体上给予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是难于替代的。物质层面上的文化积存,久之也影响到后人对竹植物特性的观照中。而古代诗与乐联系极为密切,竹在诗乐、物我间的中介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然而竹又更多地体现出诗画相通的某些契机。由宋至清的文人花鸟画中,竹所占的比重罕有其匹。其实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有名的画家有萧悦、程修己等人,五代时南唐画竹名家尤多,北宋更是画竹成风。苏轼《与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谓“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而诗亦如其人,诗画同为文人心声。李东阳《麓堂诗话》早注意到此:“予尝题柯敬仲墨竹曰‘莫将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画法与诗法通者,盖此类也。”表现技巧上的诗画相通正缘其创作主体心灵相通。中国画重写意,诗重言志,二者都注重以形写神,以少总多,讲究神韵空灵、意在象外。而古代文人又多为琴棋书画兼通,竹文化也就多渠道地渗透到文人心灵深处。 竹使人移情,人又移竹之情,竹之于中国文人的物我关系是双向建构式的,竹的品格精神也是中国文人人格价值的高标。 (选自王立《竹意象的产生及文化内蕴》,有删改) 【注】(试帖体)常用于科举考试的限字数、限韵脚的诗体。 1.下列对竹与中国文人的联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的“节”与文人气节的“节”音形皆同,语义相通,用竹象征文人的德就很有意趣。 B.竹在文人情感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用途。比如,一些日用与书写用具以及传统的乐器都是竹制的。 C.竹文化全方位地建构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多渠道地渗透到文人心灵深处。 D.竹与中国文人的物我关系是双向建构式的,即竹使人移情,人又移竹之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姜斋诗话》卷二言“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这说明咏物诗的兴起成熟是与竹文学的发展历程相近的。 B.《岘佣说诗》中的“咏物诗必须有寄托,无寄托而咏物,试帖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咏物诗须注重现实性。 C.作者引用苏轼《与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是为了说诗亦如其人,诗画同为文人心声。 D.“‘莫将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画法与诗法通者,盖此类也。”意思是诗画表现技巧相通,都注重以形写神,以少总多,讲究神韵空灵、意在象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咏竹之作接受与鉴赏过程中,中国文人逐步认识到如何处理咏物作品的“形”与“神”,即实体与象征的关系。 B.作者认为宋玉的《笛赋》是真实的,宋玉之作与马融之作都描绘了竹产于高山绝岩,奇条异千,气势不凡,所制笛音精妙合律,这并非偶然。 C.竹在物质载体上给予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在诗乐、物我间的中介作用都是巨大的。 D.由宋至清的文人花鸟画中,竹所占的比重很大,竹为诗画相通提供了某些契机。 二.语言文字运用(9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