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文学就是人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篇一:[为什么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就是人学   文学就是人学   传记文学第三期刊登黄海贝对作家毕淑敏的专访。在谈到文学应该彰显怎样的品格时,毕淑敏说我觉得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人不但包括你去观察别人,其实也是观察自我。作家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对自己一个深入的剖析,对时代一个客观的描述。   我个人认为,文学是两个层面,一个是描述;另一个是有一种预见性在里面,能抵达本质、展望未来。能到第一个层面也不错了。那么预见性怎么表现呢?就是思考人类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作家应该承担的责任。文学家也应该是思想家,除了描绘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要去看出一点潜藏的端倪来,承担起这种责任。   篇二:[为什么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学不是玄学   文学是人学不是玄学   from 南桥的博客 by 南桥   作   家的写作,如革命家的革命,搞不好是一成功便成仁。一部代表作有可能成为牢笼,让作家成为一种 “荣誉的囚犯”   。作家找到了熟悉的路子,便使劲往下写,有人说莫言就这样,颇有自我重复之嫌。很多时候,这是因为找到了“感觉”,市场也认可,所以沿着同样的路子往下   写,以至于无法推陈出新最终突破。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说他写作,从不去迎合读者的喜好,甚至对着干,让他们吃惊。索尔·贝娄说他写作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一个理想的知音,而不是所有读者。他说他有一种“盲目的自我接受”,他说他就是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怪人,他的怪癖你无法理解那是你的事。他不去迎合。   一   个作家的思维和想象力得有超前性,而不以他们的期待为取舍标准。一个作家有很多死法,自我克隆死是最冤的。读者当然是有期待的,但作为艺术的写作毕竟不是   营销,调查完读者的需求才能行动。这方面或许应该学学汽车大王福特,他说他从来不听消费者的,不然他生产出来的是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一辆汽车。   可   是为什么会有思维的困局,以至于自我克隆呢?我想我们对于创意的产生过程,交流太少了。中国的文坛似乎更津津乐道那种醍醐灌顶灵光一现妙手偶得的时分。但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思维的能力,乃至于创意,也是泡时间泡出来的。文学是人学,得花时间花精力琢磨人。文学也是文字的积累,真得象王朔讲的那样   要求自己去码字。诺曼·梅勒描述的写作就跟朝九晚五上班似的,非常有规律,每天8:30起床,10点开始写作,写到12:30,吃午饭,接着再写两个小   时。   这种自律也是一种刻苦,需要那种一书功成万笔枯的功夫。一个现成的例子是路遥,如《早晨从中午   开始》里说述的那样,他从实地考察到写笔记到创作过程,都下足了苦功夫,一点都没有马虎,故而《平凡的世界》写得扎实而厚重。遗憾的是他太卖命了点,写着   写着就仙逝了。福克纳也是十分刻苦,不在酗酒的时候他都在写作。   畅销书作家格拉威尔在《异数》(Outliers)一书中说了个10000小时原则,说从莫扎特到披头士到比尔·盖茨这些超凡者都是不断在苦干,洒够了那   99%的汗水。   那1%的灵感究竟从何而来?鲁迅说写作不能靠看“小说作法”之类的书来写,虽然封   堵了一些江湖郎中的骗人之术,却也让正常的讨论受到了一定的抑制。有他这句话摆那儿,后人对写作的过程和灵感的产生讳莫如深,乃至于成了一种神秘。但是写   作也是一职业。这个职业如何管理时间,作息,写作的流程,灵感产生的办法,虽无绝对的公式,却有经验可借鉴有陷阱可回避,不是完全没有可比性和借鉴性。例   如我们都知道,你常呆一个地方是产生不了灵感的,会写到创作死胡同里(writer’s   block)来的,出去走走,“行千里路”,就是一招数。对于新作者,在美国我看到,有创作班和写作类杂志,帮助他们上路子。在高端层面,对于知名作者,   《巴黎评论》的访谈,常问一些经验交流类问题,如作家的作息规律,和找素材的习惯。这些不应该是神秘的东西。   “小说作法”,或许也不是见不得人的话题,只要不是江湖郎中兜售狗皮膏药,切磋切磋何妨?   文学是   人学不是玄学。这几年,在教育界,关于“专才”(expertise)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模式,成了个研究的热点。雪城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学院合作做   了一个研究,研究专家型医生如何诊断如何决策,希望借此训练新入门的新手。当然这种专家型思维的“学习”,得有一点的前提条件对方也得是医学院毕业。不   然,将这些专家思维教给毫无医学背景的人,同样能把人医死。而过了这种基本的门槛,那么关于创意的形成方式和方法,有现成的研究和做法可参考。写作上也可   以这么做,抓些作家来深度访谈,总结他们各自的经验,或许会比一群评论者在那里口水四溅(包括本文在内)效果好多了。   另   外,近些年来,一些社会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开始用到了文学创作上。比如《断背山》的原著作者安妮

文档评论(0)

专注考试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提供各类职业考试、编制考试精品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