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PAGE 页码 页码 页 / 总页数 NUMPAGES 总页数 总页数 页
桔梗的相关附方和毒性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桔梗的相关附方和毒性》的内容,具体内容:桔梗为常用的中药,它对止咳祛痰有很好的作用,下面我带来了介绍,欢迎阅读。桔梗的相关附方①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桔梗一...
桔梗为常用的中药,它对止咳祛痰有很好的作用,下面我带来了介绍,欢迎阅读。
桔梗的相关附方
①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金匮要略》桔梗汤)
②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简要济众方》)
③治喉痹及毒气:桔梗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千金方》)
④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上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⑤治伤寒痞气,胸满欲死:桔梗、枳壳(炙,去穰)各一两。上锉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减半,去滓,分二服。(《苏沈良方》枳壳汤)
⑥治牙疳臭烂:桔梗、茴香等分。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桔梗的毒性
桔梗皂甙有溶血作用,不能用于注射,口服后在消化道水解破坏,即无溶血作用。给小鼠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为770mg/kg。小鼠灌胃桔梗煎剂的半数致死量为24g/kg,兔灌胃本品煎剂40/kg,于24小时内5兔全部死亡,剂量为20/kg时,则全部存活,桔梗皂甙有很强的溶血作用,其溶血指数与来源产地和生长年限、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等而异,从1:100 到 1 :1000 不等,韧皮部的溶血作用为本质部的 4.4-6.5倍,不去皮的桔梗溶血作用略大于去皮桔梗。因此桔梗不可注射给药。小鼠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770mg/kg。粗桔梗皂甙灌胃小鼠和大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420mg/kg和人于800mg/kg,皮下注射分别为22.3mg/kg和14.1mg/kg。灌胃大剂量桔梗皂甙,可反射性兴奋呕吐中枢,可引起恶心、呕吐。
桔梗的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分枝,长6-20cm,直径1-2cm。表面淡黄白色,微有光泽,皱缩,有扭曲的纵沟,并有横向皮孔玟痕及支根痕,有时可见未刮净的黄棕色或灰棕色栓皮;上端根茎(芦头)长0.5-4cm,直径约1cm,具半月形的茎痕,呈盘节状。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略不平坦,可见放射状裂隙,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苦。以根肥大、白色、质充实、味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有时残存;木枪细胞偶含草酸钙小方晶。皮层窗。韧皮部宽广,外侧有时有裂隙;外侧韧皮射线渐弯曲;筛管群与乳管群伴生,作径向散列,乳管壁略厚,内含黄棕色颗粒状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施射状排列;木射线较宽。本品薄壁细胞含菊糖。
粉末特征:米黄色。
①菊糖众多,用冷水合氯醛液装置,薄壁细胞中的菊糖团块呈扇形。
②乳汁管为有节联结乳汁管,直径14-25m,内含浅黄色油滴及颗粒状物。
③梯纹、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6-72m。
④木薄壁细胞纵面观长方形,末端壁微波状弯曲。未去净外皮的可见木栓细胞,淡棕色,有的含细小草酸钙结晶。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