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 * CONTENTS 01 目录 02 03 04 05 06 流行病学 病因分析 临床分级 临床症状 预防措施 护理与治疗 * * 前言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OM)是头颈部肿瘤放疗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在放疗过程中受到电离辐射损伤所致的。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红斑、疼痛,随着剂量增加,出现溃疡和进食困难,严重者甚至中断放疗。因此,ROM防治是至关重要的。 * * A B C 流行病学分析 ROM发生于几乎所有的口腔、口咽、鼻咽癌及近2/3的下咽或喉癌患者。 据统计,接受常规放疗的患者有97%获得ROM,有34%出现严重的ROM;接受超分割放疗的患者100%会出现ROM,出现严重ROM的则有56%。 据分析,放疗联合化疗后,3-4度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风险是单纯放疗的1.4-1.51倍;而且,同期化疗显著增加3-4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 * * 病因分析 与ROM相关的风险因素有病人的治疗方案(合并化疗),累积放疗剂量高,吸烟,BMI指数低,年龄65岁,女性,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既往牙周疾病史,涎腺分泌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状态及糖尿病。 * * 发病机制 A 口腔黏膜的上皮细胞更新快,通常是7-14天/次,而放射线会引起细胞DNA链及染色体断裂等细胞损伤,进而导致细胞周期中断及细胞凋亡。 直接作用 C 放射线能激活抑癌基因p53、核转录因子-kB(NF-kB)等转录因子,NF-kB的激活能引发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ɑ、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的生成,而这些促炎细胞因子能引发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减少上皮细胞的氧合作用,最终导致上皮基底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介导作用 B 放疗导致机体内的水分子被放射线产生活性氧如过氧化氢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等,引发机体的氧化应激,从而促进细胞、组织和血管的损伤。 放射线产生活性氧导致细胞凋亡 D 唾液有99%为水分,其余的为各种无机盐、消化性和免疫性蛋白,起着消化、冲洗、免疫、保护和润滑等多种功能[19]。放疗后口腔黏膜脆性增加,容易破溃,同时唾液腺受到放射线损伤,导致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洁作用降低,从而促进了细菌、真菌和病毒在受损粘膜上增殖,从而加重口腔黏膜反应。 病原微生物的伤害 * * 临床分级 分级标准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WHO 无症状和体征 红斑、轻度疼痛 疼痛性红斑,水肿,或溃疡,但能够进食 疼痛性红斑,水肿或溃疡,仅能进流食 不能进食,需要肠外或肠内支持 NCI/CTC 无症状和体征 黏膜红斑 不连续的片状伪膜反应直径≤1.5cm 连续的伪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