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的适度原则.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奖惩的适度原则 有人将奖励和惩罚分别称作"胡萝卜"和"大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 达到某种目的,都有过引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经历。比如说,孩子这次考试考得 好了,家长的"胡萝卜"就接踵而至:奖金、手机、电脑、旅游等;一旦考砸了, 贝『大棒"立马悬在头顶:轻者骂,重者打,甚至罚站、罚跪的什么都有。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都非常善于运用奖 励和惩罚的手段,他曾把自己的外交政策形象地比喻为 "胡萝卜加大棒"。那么, 奖励的本质是什么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奖励的本质就是强化。如在马戏团的动物表演中, 当动物能够正确地完成任务时,便会得到食物作为奖励,而得到了食物奖励的 动物又会更加投入地表演,这一道理与家长奖励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的道理是一 样的。强化有两种,一种被称为正强化;另一种被称为负强化,或消极强化。 小孩子考试成绩好给予奖励是正强化,犯人表现好给予减刑是负强化。正强化 与负强化其实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某一种行为出现后给予奖赏,起到了鼓励 这一行为的发生以及巩固这一行为的作用。 我们很喜欢或很敬业地去做一件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外部动机,比如, 想得到提拔、奖金或表扬,或者因为曾经犯过错误,想将功补过;另一方面可 能是因为内部动机,比如,确实对这件事充满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 俗话说"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控制我们行为的是多 种因素的综合。比如,一个孩子在学习小提琴,专心致志的样子。一种可能是 父母告诉他,拉完琴后可以上网打游戏;另一种可能则是他本身对拉琴充满兴 趣,正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没有奖励就没有动力, 停一段时间后奖励的力度还需要随之加大,否则,工作的愿望和激情会越来越 弱。相反,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根本不用奖励,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因为 工作的本身就吸引人,能给人以满足。 有这样一个例子。亮亮去附近的书报摊玩,书报摊的摊主临时有事,希望 亮亮为他招呼一下摊位,亮亮爽快地答应了。他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在和读 者的接触中,他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阅读偏好,还可以和他们共同探讨书报的 内容。但是当摊主回来,依照卖出的书报数量付他报酬之后,亮亮的 "招呼"方 式便发生了变化:他为了扩大"销量"不再跟顾客聊天,也不再和他们探讨书报 的内容,而是一味地催促他们尽快成交。 一般来说,获得来自外部的"销量"奖励,会使得工作更努力,行动更积极, 更加追求数量的增长。然而,质量会随之下降,出现错误的概率也逐渐增加, 同时反应与过去相比更刻板定型,缺乏创造性。当然,如果你对某项工作确实 是出于内在的强烈兴趣,这样的影响也许不会很显著。正如一个喜欢研究计算 机硬件的人,为电脑公司做销售主管和维修主管,在一定时期内,他依然会满 怀热情。 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证明,来自外部的报酬会削弱一个人的内在动机。有这 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随机把喜欢拉小提琴的儿童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的儿 童每拉一首曲子,会得到一份奖品;第二组也给奖品,但与他们是否拉琴无关; 第三组则拉不拉琴都没有奖励。 一周之后,发现第一组的儿童拉小提琴的时间只是另外两组儿童的一半而 已。这个实验说明,对那些本来就感兴趣的工作承诺奖励,把兴趣转化为工作, 反而会使兴趣下降,而且一旦外部的诱因消失了,工作效率更将直线下降。相 对物质奖励而言,精神奖励应该大力提倡,因为精神奖励是对于一个人内在能 力和品质的肯定,这种奖励对于保持人们工作的激情更具有持久性。 相对于奖励而言,惩罚是通过呈现一个伤害性或不愉快的刺激去抑制某一 种行为,比如当孩子动手打别的孩子的时家长走过去斥责他。但是惩罚的分寸 并不是很容易把握的。譬如,当自己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打得头破血流时,家 长只是轻描淡写地训斥几句,这种惩罚失度的行为,对孩子反而是一次奖赏, 当奖赏伴随着轻微的惩罚同时出现时,它反而巩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另一种情况是,惩罚往往只是把不良行为暂时压制而不是实质性地消退它, 当惩罚的影响消失后,它便会重新出现,甚至表现得比惩罚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外,严厉的惩罚可能还会伴随其他副作用的产生,其中最具破坏性的就是, 惩罚会使得行为的控制方与被控制方之间的互动出现裂痕,只是一味的惩罚去 没有相应的指导,甚至会引发某些群体事件。譬如,监狱和犯人之间就存在这 样一种关系,因此,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倡使用一种被称为 "对抗性条件作用 "的方法,即寻求以一种习惯去带另一种不好的习惯,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谋求消 除某一种习惯。 由此可见,惩罚作为行为控制技术的一种,运用失当则事倍功半,运用适 当则事半功倍。心理学家洛根为此拟定了几条惩罚的原则,只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惩罚要适度。太轻的惩罚无异于奖赏,如果一个杀人犯最后却只判 被罚款,显然结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