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村庄及姓氏.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载 ]梁山村庄与姓氏 梁山村庄与姓氏 ● 陈克启 庞广雷 梁山县村庄发展历史悠久,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历经几千 年自然变迁与朝代更替, 其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原生到派生,从荒凉到繁荣,至今 960 平方公里的县域内人口众多,村庄稠密,自然村已达 700 余个。根据《梁山县地名志》和农村某些家族的族谱、碑文记载,结合农村有关 建村的故事传说,我们对 697 个村庄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以下特点。 一、梁山一代村庄设置较早,但明代以前见诸记载的极少。梁山历史上位于济水、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平原低丘,适于人类居住,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人类在此渔猎稼穑,定居繁衍,小安山镇境内的青堌堆遗址、大路口乡境内的贾堌堆遗址都留有人类居住的遗迹。西周时期,小安山东 3 公里处,曾建有须句故城,乃须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故城 周围便有村庄分布。 春秋时期, 梁山属良邑,《水经注》 云:梁山,“春秋之良县也,有寿聚”。邑为城市,聚为村落, 《说文》曰:“聚,会也。”聚,今曰村、曰镇、北方曰集皆是。秦汉时期,境域内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人口遍及境域各地,梁山 脚下的汉墓群以及韩岗韩垓一带出土的汉墓就是例证。梁山还是山东汉画像石出土的集中地之一,后集、茶庄、小安山以及旧属银山地区,均曾有大量汉画像石出土,这些汉画像石多反映汉代时期梁山居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价值。三国到魏晋时期,多年灾害和战乱,造成全国人口大减,幸存者大量南逃,形成中国历史 上的第一次人口南移, 北方出现了“白骨露於野, 千里无鸡鸣” 的悲惨景象,梁山境域内村庄凋敝,十去八九。隋唐至宋元 时期,由于黄河数次决口,梁山一带尽成泽国,人为鱼鳖, 加上战火兵燹频仍,村庄数量锐减。截至明朝建立的 1368 年,梁山境内村庄见诸记载的,仅有:唐朝 3 个——黑虎庙 镇的尚那里村,拳铺镇的蔡林村,赵堌堆乡的赵堌堆村。宋 代 10 个——拳铺镇的拳铺村、牛楼村、玉皇阁村、东王庄村、西王庄村、柳店村,水泊街道的茶庄村、后集村,黑虎 庙镇的寻那里村,寿张集镇的临湖集村。元代 9 个——韩岗 镇的玉皇庙村, 寿张集镇的寿张集村, 小路口镇的王那里村,小安山镇的前青固堆村、后青固堆村,杨营镇的刘普桥村,拳铺镇的前李保营村、后李保营村,馆驿镇的范桥村。 二、明代是县域内村庄发展的高峰时期,晋民东迁做出了重 要贡献,呈现出三次建村高潮。有明一代凡 276 年,梁山境域共建村 602 个,占全县 697 个村庄的 86.37%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制定 奖励耕荒政策,一方面决策“晋民东迁”,以实山东。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承了这一政策。史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曾先后六次规模性迁移晋民到鲁、豫、皖、苏等地,部分晋民奉诏迁来梁山,以家族为单位居住下来,逐渐发展成村庄。纵观明朝二百多年,梁山村庄发展呈现三个高潮。第一次高 潮为明洪武至永乐年间的 56 年内,共建村 376 个,占明朝 建村总量 602 个的 62.46% ,占全县 697 个村庄的 53.95% 。 第二次高潮是在明成化至嘉靖年间, 101 年内共建村 103 个。 第三次高潮是在明万历年间至明末, 71 年内共建村 104 个。 三次高潮中,从山西洪洞移民迁来建村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山西以外移民迁来建村的数量则呈上升趋势。第一次高潮的 376 个村中,从洪洞迁来建村的有 210 个,占 55.85% 。第 二次高潮的 103 个村中,从洪洞迁来建村的有 19 个,仅占 18.44% 。第三次高潮的 104 村个,从洪洞迁来建村的有 17 个,仅占 16.34% 。这一方面说明,明朝晋民东迁政策越来 越弱化,东迁移民数量越来越少,一方面说明梁山与邻近地 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的移民纷纷迁 来梁山建村居住,村庄发展呈现大繁荣、大融合的局面。 三、清代是县域内村庄发展的定型时期, 村庄发展速度放慢, 派生村庄增多,逐渐形成现在的村庄布局。从清初到清末的 268 年里,梁山境域新建村庄共 71 个,且大部分为派生村 庄。所谓派生村是指年代较近、从邻近地区迁来或由原生村庄分支派生出来的村庄。以现有资料看,此时期内从山西迁来建村的几乎没有,以小路口镇为例: 清初,王石楼村,王氏祖由今黑虎庙河西迁此建村。 陈庄村,陈氏祖由河北陈塘迁此建村。 顺治年间( 1644 —— 1645 年),南董村,董氏祖由今赵固堆董花园迁此建村。孙那里村,孙氏祖由寿张迁此建村。岳庄村,岳氏祖由河北东管路迁此建村。陈集村,陈氏祖由今汶上陈村迁此建村。 康熙年间,小路口村,李氏祖由附近李楼村迁此建村。 嘉庆年间,阎那里村,阎

文档评论(0)

182****2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