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文献综述.pdf

第10讲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文献综述.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金融监管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对金融 交易行为主体作的某种限制或规定。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金 融监管可以分成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金融监督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 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指金融主管当 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综观世界 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本篇文章 将从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与演进、外国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研究、宏观审慎框架的发展四个方面来对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进行介绍。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体制改革、宏观审慎监管 一、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一)金融监管概念产生的背景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金块争论”中,英国经济学家亨利·桑顿(1902)率先提出 了对信用进行监管的观点。20 世纪早期的金融监管理论基本脱胎于政府干预理论,金融监 管理论逐步发展,为各国的金融监管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 (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自律型监管阶段 1720 年英国颁布的旨在防止过度证券投机的《泡沫法》。起因于17世纪英国的“南海 泡沫”案和18 世纪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标志着世界金融史上政府实施金融监管正式 开始,影响极其深远。20 世纪30 年代以前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集中在货币监管和防止银行 挤提方面,对于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官方安全网以及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干预尚在讨 论之中。 自律型金融监管理论认为,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以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 构在机构成立、业务经营、市场竞争方面完全由投资者自主决定,降低和抵御风险,挤兑破 产倒闭也由自己承担,金融机构发展没有任何外在的约束,完全依靠内部自律和市场竞争维 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 (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金融监管必要性研究阶段 30 年代大危机证明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主张政府主动干预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西 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存在外部性效应、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备以及不完全竞争等领域,竞争 市场无法保证资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成为 主流思想,“看不见的手”倍受质疑。 马歇尔(1890)年在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随后经 过庇古、科斯等经济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在金融监管领域 的应用就是负外部性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上的负外部性尤为严重,比如,金融业 杠杆率高、金融风险传染性强、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等负外部性效应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的破 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基础。 19 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对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和互补性进 行了论证,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在金融监管领域,相关学者认为,稳定、有效而公平的金 融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金融体系提供的服务和便利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存在“搭便车” 行为,造成供给不足,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对金融业进行监管。 克拉克森、米勒(1982)从规模经济角度解释了自然垄断现象的存在。从金融监管角度 来看,由于金融业存在规模经济,具有垄断倾向,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银行业信贷配 给和金融业不正当竞争现象增加了金融行业的运行风险,因此需要金融监管来解决这一问 题。 阿克洛夫等(1970)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市场经济和金融监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研究视角。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信息占 优方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激励。因此,需要通过金融监管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 场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 (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对金融监管必要性、有效性的争论阶段 施蒂格勒(1971)在秉承了集团利益理论的核心观点上,在利用供求规律解释金融监管 效率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监管供给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需求方面,金融监管被看作是 一种产品,因为政府的强制力量可以被用来给特定的个人或集团带来有价值的收益,比如, 市场准入、利率管制等。在供给方面,金融监管是需要成本的,比如,人力成本,机构运行 成本等。所以,金融监管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