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分析报告.docVIP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分析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调研汇报  阿扎河素有歌舞之乡美誉,有着非厚文化历史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丰富文化资源。怎样有效地挖掘、保护、传承这些资源是加紧我乡文化建设一项关键内容。所以,为全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动建言献策,促进民族、民间优异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我乡以多个形式对乡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以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情况 阿扎河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腊咪大山、么索鲁玛大山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沟壑纵横交错。在县境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阿扎河,距县城迤萨60公里,东和元阳县沙拉托乡接壤,南和绿春县戈奎乡隔河相望,西和洛恩乡交界,北和石头寨乡甲寅乡毗邻,国土面积169平方公里。特殊地理位置和人口结构在这里形成了独特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哈尼族传统多声部音乐。起源于阿扎河乡普春村。多声部曲目《栽秧山歌》(吾处阿茨)是哈尼族传统民歌类“阿赤”(情歌)一首代表作品。《栽秧山歌》历史渊源现在已无从考证。据调查,它是哈尼人一个古老传统民歌,千百年来哈尼人伴随生产劳作季节改变,在劳动中自然产生了“栽秧山歌”。关键演唱形式总来讲是主唱加帮腔加伴奏。主唱者通常为女歌手,帮腔者依据具体情形而定;其次还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演唱形式。乐器关键是由哈尼族民间乐器直笛(扎比)、小三弦(拉核)、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树叶四件乐器组成。此演唱形式多为屋内和舞台上;田间演唱时,则用野姜叶做吹管乐器“梅琶”单独伴奏。这么,其演唱形式又可分别称无伴奏主唱帮腔和有伴奏主唱帮腔两种。由红河县文化馆组织(吴志明负责)普春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代表云南省去台湾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演出,倍受台湾音乐人士欢迎和关注。1月,又在中央电视台12频道参与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成功亮相展演,愈加引发全国音乐界教授,从而提升了著名度。 二是歌舞音乐。“乐作舞”是哈尼语称谓,彝族称“乐作舞”为“栽比”。哈尼族“乐作舞”最早是由哈尼族祭奠舞蹈“打摸撮”演变而来,是哈尼人在守灵、送葬时跳一个舞蹈;而彝族“乐作舞”(栽比)起源地是阿扎河乡垤施、洛孟村,彝族同胞在生产劳动中依据晒荞子、踩荞子基础动作首先产生了“踩荞舞”,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了今天“乐作舞”。哈尼族“乐作舞”分为5套,而垤施、洛孟村彝族“乐作舞”有12套,关键由《踩荞》、《经线舞》、《斗脚》、《翻身舞》、《撵调》、《擦背》等组成,形成独特舞蹈韵味和风格,是一套完整原生态民间歌舞。现在,红河县已把垤施、洛孟村彝族“乐作舞”作为县舞进行推广。依据“乐作舞”改编节目也数次获奖。 乐作舞不限人数,但必需以偶数男女搭配围成圆圈来跳。伴奏乐器有笛子、巴乌、二胡、三弦、四弦、草杆、树叶等,配以手掌拍打节奏。现在已搜集表现劳动和生活内容12套舞蹈:舍哧、踩荞、撵调、三步弦、斗脚、经线、找对象、擦背、游调、摸螺蛳、翻身、作瑟。舞蹈以踩荞步法、撵调步法为基础,贯穿12套舞,每套改变不一样。踩荞步法为逆时针或顺时针进三步退一步,轻盈舒展,舞姿飘逸;撵调步法在前行或后退一步时有一个小垫步,轻快灵敏,节奏明快。独特舞步加上乐声伴奏和人声伴唱,韵味独特。早在1957年,垤施、洛孟村彝族“乐作舞”就参与红河州建州庆典演出,而且在1964年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参与建国10周年大庆演出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基础做法 (一)全方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目。根据上级布署,多年来,我乡开启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采取实地、面上调查和关键调研相结合方法,分赴10个村委会,初步完成了普查任务。 (二)关键项目得到关注,主动传承民间艺术。在资源普查基础上,拍摄并制作了《垤施乐作舞》《哈尼多声部》等2个民间歌舞,为传承、研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乡有3个民间传习馆累计150多人,有哈尼多声部传承人5人,乐作歌舞传承人7人。 (三)举行多个活动,壮大民俗文化队伍。我乡在整理、提升各具特色民间文化艺术结果同时,主动组织、推荐、举行民间文艺术展演活动,努力扩大民间文化影响力。一是“矻扎扎”节,我乡以村为集体自发组织到乡机关驻地跳起欢乐“乐作舞”。意在祝福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家家康乐。传说,歌舞街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跳 “乐作舞”是为祈祷丰收;二是结合“矻扎扎”“万人长街歌舞节”举行民族民间衣饰展示3次,共展示哈尼族、彝族、瑶族民族衣饰及银饰241件;三是在中小学校利用课间操时间广泛推广“乐作舞”。经过以上活动,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地培养民俗人才,不停壮大民俗文化产业队伍。    (四)部分遗产申报成功。为了使非物质

文档评论(0)

181****85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