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案报道呼唤法治原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刑案报道呼唤法治原则 我们沿袭多年的刑案报道模式,与法治原则相去颇远。这种模式,就是以警方破案为中心,而不是以司法审判为中心。 对于刑事犯罪案件的报道,在法治新闻中居于重要地位。刑案报道具有惩恶扬善、普及法律知识、彰显公平和正义等多种功能,许多刑事案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予以公开报道,关乎满足公众知情权等重大公共利益。 司法机关对于刑事罪犯依法予以审判和惩处,是法治的体现。刑案报道,同样应该符合法律规定,体现法治原则。但是,我们沿袭多年的刑案报道模式,与法治原则相去颇远。这种模式,就是以警方破案为中心,而不是以司法审判为中心。 陈旧的刑案报道模式 警方宣布侦破某件刑案,查获犯罪嫌疑人,媒体除了报道警方的官方通报外,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对案情或犯罪事实作进一步揭露或渲染:有的请受害人或知情人控诉和声讨那些罪行;有的采访嫌疑人,让他陈述自己的犯罪经过;有的找到嫌疑人的亲属、师长、朋友等等,让他们说说嫌疑人是怎么堕落的;有的视觉媒体还让嫌疑人面对镜头认罪悔罪,表示感谢政府对自己的挽救,等等。对在押嫌疑人的采访报道有的还进行录音录像,显然是在警方同意甚至主动安排下才实施和发布的。 许多这类报道,是在警方宣布破案后第一时间推出的,当事人还没有被起诉,甚至还没有被批捕。尽管使用了“嫌疑人”的字眼,表示他们还没有正式被认定为罪犯,但是经过这样的报道,公众显然认为罪案已成,嫌疑人即罪犯,必将受到惩处,已无悬念。 与警方宣布破案时声势浩大的报道相比,后来对批捕、起诉和判决的报道,就成为一种照章办事的仪式,除非在认定事实和性质方面发生重大变故,一般不会再引起重大关注了。 陈旧报道模式违背我国司法制度 第一,违反了刑诉法关于“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的规定。这一条款,是我国法律对公安、检察、司法三家职责权限分工的更明确表述。我国法律对于查处审理刑案早就确立了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制度,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法院行使审判权。本条规定更加明确表明,公安机关没有对当事人定罪的职权。当事人尚在公安机关侦查期间,就大肆宣扬他的所谓犯罪事实,甚至要他面对社会当众认罪,客观上就是对检察院和法院施加压力,要他们按照公安侦查确定的基调进行检察和审判,是侦查权对检察权和审判权的公然挤压。这个条款,也是对于当事人人权保护的规定,认定有罪,就意味着他的一部分人身或财产权利要遭到剥夺,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确定,被认为是国际人权公约确定的“无罪推定”原则的中国式表述。当事人刚被采取强制措施,就大肆宣扬他的罪行,报道他“对自己的涉嫌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有的还面对荧屏,戴上手铐、剃了光头、穿着罪衣,完全以有罪之人的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这是媒介(背后是公安)代替法院抢先宣布当事人有罪,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审判、公安审判。 第二,违反了刑诉法关于犯罪证据的认定原则。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刑诉法对于证据的查证,规定了严格的程序,要经过公安、检察、司法三道关口,并且规定了证据排除原则。警方提供的犯罪事实,要经过检方和法庭检验,才能确定为证据。至于媒体自行采访知情者提供的资料,没有经过法庭质证,那就根本不具有证明犯罪事实的功能。刑诉法还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它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现在报道在押的当事人或嫌疑人自己的交代,有的还在荧屏现身说法,陈述自己如何敲诈,如何收受不义之财,如何容留他人吸毒,以及如何嫖娼、如何赌博、如何卖淫等等,是不是都有其它证据支持呢?是不是都已经经过查证呢?嫖客说每次要同几个女性一起上床,就是几个吗?妓女说陪男人睡一次收费20万元,真有那么贵吗?严肃的刑案报道,怎么可以给嫌疑人提供信口开河的讲坛呢?这样无限制地报道所谓“犯罪事实”,很容易干扰法庭查证质证,还会同以后法庭正式确认的犯罪事实发生混淆,令公众莫衷一是。知情权,是要知悉真实的准确的信息,任意披露未经认定的事实并不是真正满足知情权。 第三,违背了刑诉法有关犯罪行为证明责任的规定。犯罪事实必须由控方举证,这是刑诉法一向的规定。2013年实施的新刑诉法又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条文。记者采访在押的当事人或嫌疑人,要他陈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甚至要他上荧屏认罪悔罪,这是从根本上颠倒了刑事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当事人在警方采取强制措施之下,失去人身自由,说是心甘情愿,坦白认罪,不存在强迫因素,只能是自欺欺人。 第四,违反了刑事侦查保密的原则。国家保密法明文将“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列为国家秘密。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公安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把“正在侦查、预审的刑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