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客土喷播 将客土基材、纤维、侵蚀防止剂、缓效性肥料和植物种子等材料按适当的配合比进行充分混合后,采用专门喷射机械进行喷植 客土喷播技术主要针对岩石边坡、高大陡边坡而开发的。喷射的基层材料厚度较大,一般为8cm,能够贮存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 地质学 岩土力学 数学、力学 非线性科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为斜坡稳定分析这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注入新的活力。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滑坡稳定分析这个古老而复杂的难题不断发出新的绿叶(老树吐新绿) 极限平衡法具有无极限的威力。 * 我自己是这样做的,同学我们干水利这一行的,希望大家能接受这个锻炼。 要深入下去,否则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 金沙江下段河槽平均下切速率为0.75~1.36m/ka(百万年) * * * * * * * * * 结合对斜坡变形破坏分布和特征的分析,建立斜坡变形破坏现象与区域地质背景间的相关关系。 * 结合对斜坡变形破坏分布和特征的分析,建立斜坡变形破坏现象与区域地质背景间的相关关系。 * * 先假定,后 * 先假定,后 * * =1 临界 1 失稳 * Ti0 * Ti0 * * * * * * * 似滑坡非滑坡 * 倾角由坡体深部至浅部逐渐变缓,深部岩层倾角为60°~70°,浅部倾角变缓为10°~40°,在坡体后缘出现平卧岩层。 * * * 似滑坡非滑坡 * * * * 缩短线路里程25km,更重要的是避开了原来翻山时经常遇到的雨、雾、冰、雪、冻、滑坡、坍塌及泥石流地段,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单向管制通车,保证了全天候通车。 4.斜坡变形破坏防治原则与措施 * 数学 力学 岩土力学 计算机科学 非线性科学 数值计算 地质学 本章小结 * 知 识 层 面 地质分析是斜坡稳定分析的先导和关键 方 法 层 面 掌握常用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系统分析问题,切忌以“点”概“面” “先假设,后验证” 素 质 层 面 不怕吃苦,亲临现场,摸爬滚打思,才能有所收获。 * 变形、破坏防治措施 变形与破坏 影响因素 稳定性分析 本章小结 * 2.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震区斜坡稳定性可能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及诱发的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第10章 斜坡工程地 质问题分析 1. 野外如何识别和判断滑坡? 作业思考题 * (1)地质构造对岩质斜坡稳定性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2)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及它们的作用方式。 思考题 作业思考题 * * * * * * * * * * * * * * * * * * * 2007年发生在巴东县水布垭库区滑坡 * * * * 谷德振,经多年实践,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分支学科—“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从而推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整体发展,为中国工程地质学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 谷德振,经多年实践,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分支学科—“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从而推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整体发展,为中国工程地质学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 * * * 徐文杰, 胡瑞林, 岳仲崎 等. 虎跳峡龙蟠右岸边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 (11): 1996 - 2004. * 谭儒蛟, 胡瑞林, 徐文杰 等. 虎跳峡龙蟠右岸斜坡变形的地质力学机制探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Sup. 2): 5674 - 5679.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白汉场断裂 (逆断层) 冲江河断裂 (正断层) 金沙江 龙蟠斜坡 白 汉 场 断 裂 冲 江 河 断 裂 斜坡受构造影响显著 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 (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古河流冲积物 800余米 斜坡的形成是古金沙江下切的结果。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岩层倾角由外到内逐渐变陡→岩层末端向临空面发生弯曲(倾倒) 板岩、砂岩互层 的反倾向层状岩质斜坡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不是滑动带! 层间错动泥化带 局部见有擦痕 沿着岩层发育,为岩层弯曲倾倒过程中层间错动、泥化的产物。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现场监测表明:变形异常发生在32m~38m范围内,且各点的变形量不呈增长趋势;应为浅部岩土体局部蠕滑及调整引起。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国际最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未见顺坡向贯通性滑动面或软弱带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龙蟠右岸斜坡并非古滑坡,而是伴随着区域构造演变及古金沙江下切过程逐渐形成的以“弯曲倾倒、卸荷拉裂、局部蠕滑”为主导的复合型斜坡变形,是一个大型斜坡变形体,稳定性较好。 4.斜坡稳定性评价 * 弯 曲 倾 倒 变 形 区 卸 荷 拉 裂 变 形 区 崩 坡 积 层 古河湖相 沉积层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