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位两弹一星元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两年零八个月后,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两声巨响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已经跻身核大国行列。不到三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奇迹。背后,是23位大国元勋与无数无名英雄的付出……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七位当年已经辞世,属于追授。而今健在者仅有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程开甲五位。 邓小平曾说,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向奇迹背后的两弹一星元勋及无名英雄们致敬!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于敏(1926年--),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和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问题,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隐姓埋名近30名,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王大珩(1915.2.26-2011.7.21),光学专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晚年的王大珩曾委托秘书传达过一份特别的嘱托,“把我称作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说我是‘中国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荪,怎么称呼他们?所以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王希季(1921年--),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当年只有37岁的王希季,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根本没见过火箭的年轻技术队伍,充当起中国航天第一代 “创客”。没电脑,就用一屋子的手摇计算器代替,稿纸堆得比桌子高。24小时“三班倒”,一个月,终于算出了一条弹道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何起步的?由此可窥见一斑。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被誉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读来至今令人热血沸腾的“归去来辞”,就出自朱光亚手笔。 1950年2月,他在回国途中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孙家栋(1929年--),曾担任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半个世纪的航天路,有起也有伏,每一次都如履薄冰。孙家栋回忆,第一次,我们改进人家的导弹,上去21秒钟,就掉下来了。冰天雪地,几百人在沙漠中一寸寸寻找碎片,忍不住一边捡一边抹眼泪。连着几天,几乎把那片沙子扒了一层,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任新民(1915.12.5-2017.2.12),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与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任新民被尊称为中国航天 “总总师”,领衔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他说,“光环是属于大家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 ‘总总师’没有做好工作。” 对于堪称辉煌的事业成就,他看得很淡,说自己“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 吴自良(1917.12.25-2008.5.24),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 六十年代,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并投入使用,为我国的

文档评论(0)

阿要辣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