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和“他”的故事.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和“他”的故事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作家虹影的自传体三部曲《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和《小小姑娘》和南非作家库切的自传体三部曲《男孩》《青春》和《夏日》的比较,基于“自传体小说”的提法进行平行研究。对于其中的“自传体”存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列举比较,并且简要分析了其不同之处的原因。 关键词:虹影 库切 自传体 平行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中,鲜有直接表露内心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这样的作品算是“大胆”。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书写中,自传体小说鲜见,如虹影一样大方承认自己的作品是自传性小说的更是寥寥无几。在与崔卫平关于《饥饿的女儿》的对话中,虹影说:“从文体来说,它是自传的。从外观和整体上说,它是我的整体生活。最恰当地说,是我主观经验感受的生活。”{1} 研究库切自传小说的王健男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历史真实,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主观创作愿望……事实上,这种传记事实可能是作者在现实基础之上,经过主观选择、加工之后的一种文学产品。”{2}而在回答崔卫平“那你认为这就是一部‘自传’而不是小说?”的时候,虹影自己定义了“自传”,她说:“肯定是一部自传,但你不能说它不是一部小说。这是我的生活。当生活比小说还丰富时,小说就无法写出生活的全部。”{3} 和虹影不同,库切本人十分低调,他的自传三部曲《男孩》《青春》《夏日》,分别是叙写主人公十岁至十三岁时在南非的孩童生活、大学毕业后到伦敦谋职的一段经历、1972年至1977年库切在南非的一段生活。和库切本人的经历大概一致,库切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以英语为母语,1960年代移居英国,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后来转往美国攻读文学,取得博士学位,在纽约州立大学巴法罗分校教文学,1974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 本文在阅读虹影的自传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和散文集《小小姑娘》和库切的“自传三部曲”《男孩》《青春》《夏日》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自传性”成分进行一定的平行研究。 一、关于出生、关于成长 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讲述的是“我”在18岁之前的经历,出生在重庆南岸的贫民窟,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从小不受母亲和家中哥哥姐姐的喜爱,父亲患有眼疾,一直赋闲在家。“我”出生于1960年代,承受着物质的极度贫乏。十八岁那年发现自己是私生女,又经受精神的挣扎。母亲长期在外工作,无暇顾及“我”的生活和心灵,没有母爱,又发现自己的父亲并非生父,一直跟踪自己的疑似强奸犯的才是自己的生父。身体的饥饿是一方面,青春期的少女还经历着精神的饥饿,看历史老师借给她的人体画册,后来和历史老师发生了关系。小说中“我”喜欢读书,读到《简爱》,激发了心中想要离开和改变的想法,“就是那一夜,看完《简爱》的那一夜,我终于对姐姐们说了:‘我要翻身!’”{4}十八岁,“我”离家出走,去外面的世界。 《好儿女花》可以看作是《饥饿的女儿》的续篇,是“我”离开重庆南岸,前往北京、英国以后发生的事情。期间,《饥饿的女儿》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家乡人民也读到了此书,褒贬不一。主要描写虹影母亲去世,回家奔丧,葬礼期间的发生事情,并穿插了自己多年的经历,包括从英国回国后和母亲的相处,和家中哥哥姐姐的相处,和小姐姐、前夫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旅居异国的情况。 《小小姑娘》是女儿出生,虹影为人母后的散文集。在故事中多次去做流产,说自己不会要孩子的“我”,在《好儿女花》的中写道:“七个月后,我在北京一家私立医院生下一个女儿。……她一触即我,就止住哭,身体自动地靠过来,她的脸好像我的母亲,她的外婆,有着高高的额头、妩媚的嘴唇。是啊,她跟母亲一样属猪。眼泪顺着我的脸颊哗哗往下流。”{5}《小小姑娘》是为人母的虹影和小小姑娘的朝夕相处的故事和自己的心灵记录。 虹影的这三部作品,前两本是小说,后一本是散文集,记录了虹影从青年到中年到当母亲的经历。《饥饿的女儿》是作者的自传,“荒灾年父亲走船没有消息,母亲与一个帮助全家人渡过难关的青年相爱了,有了我。这件事情被弄得很大,闹上法院,最后母亲选择了父亲和六个孩子,生父只得离开。在我十八岁那年见了一面,之后生父去世。又过了好些年,我以此写了自传。”{6}写作《饥饿的女儿》时,作者笔触坚毅而冷酷,叙述自己的成长,母亲的冷脸、哥哥姐姐的嫌弃、养父的寡言、没什么印象的生父和那个一心要离开“发着毒誓,绝不返回”{7}的重庆南岸。而写作《好儿女花》时,母亲去世,回家奔丧,虹影在国外经历了很多事情,感情上与丈夫起起伏伏,写作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可,相较于那个一心离开重庆南岸的贫民窟少女,此刻的虹影,更加冷静。“那时年轻,血液里全是叛逆,以为离开是唯一的出路。后来才发现,那种不惜抛开一切的离开,伤筋动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