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论《吉檀迦利》解读.docx

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论《吉檀迦利》解读.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论《吉檀迦利》 马 鲜 红 摘 要:在信仰缺失,物欲横流,虚无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通过抒写颂神、寻神、人神合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欢乐的美好人生。泰戈尔所歌唱的“人神合一”的境界,就是中国哲学里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西方尼采哲学里的“酒神精神 ”。 这种境界虽然能靠逻辑思维推导,但作为个人想要达到这种境界,非经历生死不成,必须靠心灵的感悟。达到这种境界的个人,人生不再有痛苦,虚无感、荒诞感,一切都只是风景,生命充满了爱与欢乐,而在外在的现实生活中,总是积极向上,有所担当,不会随波逐流。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充满意义,值得一过。每一个人都应主动寻求精神生活,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精神追求,做事先做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现实的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人生 虚无 境界 欢乐 人生在世,是外在的荣华富贵,还是内在的清明无价?若人都是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实现物质的富裕,社会必定会少很多矛盾,会更加的和谐。理想是与灵魂生活有关的,所谓灵魂是承载人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在空间。只有当人发现了自己的灵魂才会有精神的追求。若人一生只是像蚂蚁一样在不断的寻求物质,那真是羞于拥有上帝给予的,只有一次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人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上帝赋予生命的意义。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可以说就对生命的一种证悟。 英译本《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蜚声欧洲,并于一九一三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亚洲人,泰戈尔自然备受关注。国内学术界对《吉檀迦利》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的过程。然而却是众说纷纭,很难有统一论调,给人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有些人从诗歌的宗教性与神性出发进行研究,对诗歌的“神秘性”进行解读,譬如淮阴师专的赵俊:《论 吉檀迦利 中“神”的多义性》,魏善浩:《 吉檀迦利 :印度返朴归真的新神话》。也有综合各家提出自 己独到的论点进行研究的,如黎跃进:《与神对话:现实与理想——关于 吉檀迦利 》中说:“关于诗集的性质,我国学术界有宗教颂神说、哲理抒情说和近代新神话说;关于诗集中‘神’的内涵及主题思想的把握,对诗集中泛爱思想、忧伤情怀等要素的评价,都有许多不同观点。究其原因,有不同批评方法和视角的影响,但更内在的原因是中、印文化精神的差异所致。实际上泰戈尔是以颂神诗的形式表达对人生的深层探索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① 黎跃进的研究很中肯,但还是没能把握到根本。王坤宇更是从翻译的角度提出: “《 吉檀迦利》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文学现象,它在作品的组成、产生、翻译和流转的过程等方面都有其固有的特点。不首先对这个过程进行审视而直接进入经过两次转译的文本迷宫,再深入的研究也难免本末倒置。正是对这个过程的疏于考察导致了当前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 ② 对《吉檀迦利》的研究真是“见仁见智 ”。 所有这些研究者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然而都只是在点上,没有把握到那个内在的整体。苦难需要亲证,梵我一体、天人合一是道悟。在最高的存在里,语言无力,逻辑无用。用因果律想穷究《吉檀迦利》,那只能是苏格拉底型的理论乐观主义者。凡没有经历生死者,没有亲历巨大苦难者都不会体悟到《吉檀迦利》中的“神”的意义,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梵我一体的最高精神存在,爱与欢乐的深刻内涵。本文的研究主旨便是要对这一最高存在作出解析,道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一 《吉檀迦利》的诞生 一般认为泰戈尔的诗歌创作是与他的思想同步的,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从一九零一年到一九一八年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中期,在这一时期,他于一九零一年在圣谛尼克创办了一所学校,即后来的“国际大学 ”。 二十世纪初,参加反英的人民活动,以诗歌抨击殖民主义者。他反对暴力,也反对妥协,逐渐与群众运动格格不入,便退隐了。一九 ① 黎跃进:《与神对话:现实与理想——关于吉檀迦利 》,《衡阳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2001 年05期。 ② 王坤宇:《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及新的研究范式的垦殖》,《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零六年泰戈尔把他的长子罗梯德拉纳特送到美国就学,还把他的女婿和一个学生也送去了。这样一来,在泰戈尔身边就只剩下小女儿米拉和小儿子萨明德拉了。不幸的是,一九零七年泰戈尔让他的小女儿米拉出嫁后几个月,他最疼爱的十三岁的小儿子突然染上霍乱病死了,而时间是一十一月二十三日,跟他妻子逝世的日期完全相同。这个打击太沉重了。一方面是外界对他退出实际斗争的指责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五年内接连失去了妻子、女儿、父亲、儿子,四个亲人所造成的剧烈苦痛,再加上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所造成的空前孤单,迫使他迁到自己在什拉依德赫的庄园。克里希娜·克里巴拉尼在她写的《泰戈尔传》里就说:“以乐观开朗的王子身份开始自己生活的罗宾德纳特,在本世纪(二十世纪)头十年

文档评论(0)

137****02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