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思想的开放.pdf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宋思想的开放 北宋美誉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是很享有美誉的。元末赵汸《观舆图有 感》五首之五自注云:“世谓汉、唐、宋为后三代。”(1)《宋 史》卷三《太祖本纪》赞语本之而谓:“三代而降,考论声 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北宋 所以能赢得后世史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其间主要原因之一, 如朱熹所云:“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 已自胜如唐人,但说未透在。直至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 (2 )亦如陈亮所云:“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 前代。”(3 ) 确实,北宋自立国以来,便以所谓“祖宗立法”的特殊权威 确立了“偃武修文”、重视发挥儒者文士作用的治国方略: “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 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 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 弥文日增。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 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 彬辈出焉。”(4 )“自太宗崇奖儒学,骤擢高得至辅弼者多矣。” (5 )在这样一种儒者文士社会政治地位普遍提升的背景下, “以天下为己任”遂成为其时士人的群体意识。无论是王安 石力行“新政”,还是吕氏订“乡约”、范氏设“义庄”,如 此等等都既是这种群体意识的展露,又充分表明士人对于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6 )传统的秉承与实 践。与皇帝“同治”或“共治”天下成为儒士坚持的原则, 甚至逐渐形成为君、臣上下的共识:“列圣传心,至仁宗而 德化隆洽,至于朝廷之上,耻言人遇,谓本朝之治与三代同 风。此则祖宗之家法也。”(7 )这就便得与唐代相比,宋代 士人“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政治家、文章家、经术家三位一体,是宋代‘士大夫之学’ 的有机构成”(8 )。在与君王“同治”或“共治”天下的原 则下,北宋的儒者文士多热衷并积极投入到现实的社会政治 生活之中,以期实现其社会理想。然而,由于政治见解歧异、 学术思想有别,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儒士群体发生 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而党争之剧烈,也就极自然地成 为北宋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一、“国是”观念与北宋党争(9 ) 北宋士大夫因政见引起的党争,萌芽于仁宗景祐、庆历年间, 盛行于神宗熙宁以后,直至北宋灭亡。而在这一运演过程中, “国是”观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起源上说,“国是”观 念的出现同士大夫和皇帝“同治”或“共治”天下的意识难 以分开。熙宁三年(1070 年)四月甲申,神宗与司马光曾就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问题展开辩论,其最后的对答如下: 上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 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察其是非,然后守之。今条 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 陛下岂能独与三人共为天下耶?”(10) 按:神宗所引孙叔敖“国是”之说,见于刘向《新序》卷二《杂 事二》: “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 孙叔敖曰:‘国之有是,众非之所恶也。臣恐王之不能定也。’ 王曰:‘不定独在君乎?亦在臣乎?’孙叔敖曰:‘国君骄 士,曰士非我无由贵富;士骄君,曰国非士无由强。人君或 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国是无由定 矣。夏桀、殷纣不定国是,而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以为不合 其取舍者为非,故致亡而不知。’庄王曰:‘善哉!愿相国 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寡人岂敢以褊国骄士民哉?’” 年轻的神宗在引用孙叔敖之语时,于“众”下失一“非”字, 此或因其记忆有误,然其源自于《新序》当无可疑。(11) 至于学识渊博的史家司马光熟知《新序》记载的这一故事, 更不足为奇前因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神宗与司马光这次 有关新法问题的论辩中,孙叔敖的“国是”观念成为他们君 臣共同的出发点。所以会出现很有意趣的历史现象,诚如余 英时先生所论:“《新序》这一故事是战国晚期士阶层在政 治上逐渐得势时的产品,绝非春秋时代的史实,……但故事 中的楚庄王愿意和相国及士大夫‘共定国是’的主张则恰好 适合熙宁变法的需要。”北宋“士大夫回向‘三代’的革新 要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参与意识都是从仁宗时期逐渐发 展起来的。庆历变法的短暂挫折并没有降低他们追求变法的 热诚,但这些抱着革新理想的士大夫只是思想领域的原动力, 因此仅能鼓吹变法,却不能发动变法。只有皇帝才能发动变 法,因为他是政治领域的原动力。在这个关键时刻,年轻而 富于理想

文档评论(0)

汪汪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