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的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蝗灾的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王中林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昆虫,主要分布于热带、温带的河谷、草地和沙漠地区,危害禾本科、豆科等20余种植物,是农牧区的主要害虫。成灾种类主要是飞蝗、沙漠蝗(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的飞蝗种类主要有东亚飞蝗(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我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土蝗在条件适宜时,也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另外,云南、西藏、新疆等省区存在境外蝗虫迁入危害的威胁。 一、蝗灾发生特点 1. 繁殖速度快、繁殖量大,存活期长 东亚飞蝗和沙漠蝗均能进行孤雌生殖(雌蝗不经过交配产卵,后代均为雌性,成虫可交配产卵,也可继续孤雌生殖)。 ①东亚飞蝗。东亚飞蝗每年可发生2~4代,雌蝗成虫每代可产卵多次,一生可产卵4~5块(最多产12块),每块含卵50~80粒,平均产卵总量300~400粒; 夏季、秋季均可发生,夏蝗最多产卵1 013粒,秋蝗最多产卵592粒。 ②沙漠蝗。沙漠蝗每个卵块含卵20~100粒,散居型雌蝗最多产120粒,群居型雌蝗产卵量则更多。气温在40℃左右时,几乎1个月发生1代,每代的存活期长达3个月; 蝗群每繁殖1代,种群数量增加20倍; 若不予以遏制,数量将呈指数增长,4个月可达数百倍之多。 2. 食性广、食量大,喜群居,扩散迁飞能力强 ①东亚飞蝗。食料植物达20余种,每万头成蝗每天可吃掉40~70千克作物,造成减产30%~50%,甚至绝产。蝗蝻(尚未长翅的幼蝗)和成虫均有群聚性,聚集后,性格变得暴躁、富攻击性、食欲大增,成虫不吃不喝可长时间长距离成群迁飞。 ②沙漠蝗。蝗群具有长距离迁徙能力,可连续飞行17小时(甚至3天),每天迁飞150千米以上,可迁至1 500~5 100千米之外。蝻期每天食量与自身体重相当,成虫期食量为蝻期的3~7倍。蝗蝻和成虫均有群聚和迁飞的习性,迁飞条件是:气温达到4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达到60%~70%。 3. 世界性和区域性生态失衡、气候异常、旱涝频繁 ①区域性生态失衡。水库等水利设施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旱灾发生突变(库容锐减、库底裸露生草)等,尤其是先湿后干的条件(极其适合蝗虫繁殖和孵化),为蝗虫大量繁殖提供了适生条件,旱灾之后多发生蝗灾; 草场管理不善、过渡放牧、草场退化,以及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不当活动,均有利于蝗虫的猖獗发生。另外,河流流量变化与断流变化,湖泊、沿海的水位涨落等,或形成季节性湖泊,均对飞蝗发生范围与密度大小、爆炸性繁殖密切相关。 ②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气旋风暴频发,气候变暖明显,春季气温回升早,夏季炎热,冬季气温偏高。由于气候变化形成的有利条件,导致蝗卵越冬死亡率偏低,蝗蝻发生期普遍提早,发生期变长,繁殖基数增大,种群数量暴增。 4. 蝗情等动态变化发展监测不全面、防控不力 蝗灾的发生蔓延与蝗情、旱情、水情等因素密切相关,有一项掌握不全、不及时甚至误判,以及监测预警不到位等,均可导致蝗灾的暴发。20XX年1月始于红海附近地区的蝗灾,由于防控不力等原因,2020年1月已蔓延至亚非13个国家24.6万公顷区域。 二、蝗灾绿色防控技术 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是遏制蝗灾的主要手段。坚持“改治并举,注重预警,联防联控”的治蝗策略,根据蝗虫密度高低和农田、牧区生态环境状况,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综合运用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绿色防控,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达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边境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可持续控制蝗灾的防控目的。 1. 监测预警 综合运用无人机监测、人工监测(卵、蝻、成虫)等手段,兼顾国内、边境蝗情监测预警,进行多因子(蝗情、旱情、涝情、气候等)、全方位综合监测,密切跟踪国内外蝗灾动态,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发布蝗情预报,做好防蝗药械储备,以降低国内大面积暴发蝗灾的风险。当蝗虫数量达到一定密度(东亚飞蝗0.5头/米2,亚洲飞蝗、西藏飞蝗1头/米2,土蝗混合种群5头/米2)时,及时组织开展防控,迅速遏制种群数量增加、蔓延扩散。 2. 生态控制 对适宜蝗虫繁衍的生态环境进行人为改治,形成不利于蝗虫滋生、有利于天敌控制的自然环境,控制蝗虫种群密度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减轻蝗虫发生程度,达到可持续控制蝗虫灾害的目的。 ①沿海区域。对滩涂采取建立盐场、海鲜类养殖场,蓄水养苇,垦荒种植等措施,压缩蝗虫栖息区域; 在植被稀疏区种植柽柳等植物; 在适宜开垦的区域,种植大豆、棉花、枣树、田菁等蝗虫厌食植物; 在水利条件好的地块,种植海水稻,避免撂荒。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