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楹联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摘 要:楹联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至少20副,这些楹联可分为写景类、箴戒类、题赠类、抒情类,它们在小说中体现了其显性功能,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楹联,主要作用或是点缀环境,或是劝诫世人,或是歌功颂德,或是抒情述志。但这些楹联在小说中还有其隐性功能,其作用或是影射贾府及其人物的命运,或是作者借其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人生感受等。深入解读这些楹联对我们深入理解《红楼梦》有重要意义。对于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楹联;《红楼梦》;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作者简介:杨春艳(1979-),女,湖北钟祥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03
楹联又叫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楹联习俗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最早的对联是五代后蜀孟昶写在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1]。清代是楹联的繁荣时期,使用场合十分广泛,可张贴于百姓厅堂、学者书斋、各行各业的商铺、风景名胜之地、寺庙屋宇等地。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就出现了不少楹联,其中前八十回有20处,后四十回有3处。由于后十四回的续书与原作者曹雪芹的思想及对小说人物情节的安排有较大差异,加上数量较少,这里略去不加分析,仅针对前八十回的楹联加以阐释。这里所说的楹联特指已经张挂出来的或者打算张挂出来的对联。《红楼梦》中的楹联主要出现在太虚幻境、智通寺、荣府的荣禧堂、宁府的上房、秦可卿卧室、大观园、探春房内、贾府宗祠等地。由于楹联都是张挂出来供人观瞻,因此具有很强的公开性、展示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楹联特征一般都呈正面性、庄重性。《红楼梦》中的楹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对联表面意思的理解上,就把《红楼梦》读浅了,我们还应读出楹联的隐性内涵。《红楼梦》的楹联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其显性功能主要以楹联的一般功用为主,或点缀环境,或劝诫世人,或歌功颂德,或抒情述志。而其隐性功能则是为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服务的,或是影射贾府及其人物的命运,或是作者要借其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人生感受等,具体到每个楹联又各有不同。本文将《红楼梦》中的楹联按照其内容特点分为四类:写景类、箴戒类、题赠类、抒情类,然后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楹联,分析其中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
一、写景类楹联
写景类楹联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最多,共有七处,主要是描写大观园的景致,出自小说第十七、十八回和三十八回。在大观园建成后,贾政考验贾宝玉的才情,要求其为大观园的诸多景点题匾额对联。这些写景联多是宝玉所作。也有两副是清客所题,但都被宝玉否定,不会真正张贴展示出来。这些楹联的显性功能主要是反映大观园各个景点的特征,同时也显示贾宝玉的才情,此外还别有深意,具有其隐性功能。这里选择其中二幅加以介绍。
如贾宝玉题“有凤来仪”之处,也就是后来林黛玉的居所潇湘馆,其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极力突出此地在“千百竿翠竹遮映”下,满眼生绿,以至于煮茶时冒出的烟在竹子的映衬下变绿了,不仅写出了此处的清凉,而且设想了居室主人悠闲的下棋生活。此联的巧妙在于虽未在字面上提及竹子,却写出竹子的绿意和清凉。而竹子与后来的潇湘馆主人林黛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始终不忘抓住竹子作为潇湘馆的灵魂景物。在小说第三十四回,借黛玉的《题帕三绝句》中的诗句点出:“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实际上是借娥皇女英二妃哭舜而泪染斑竹之事来隐指将来宝玉外出避祸,生死未知,黛玉整日啼哭的事情。当然这一情节我们在120回本中并没有看到,只能是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来推论。此外本对联还提到了“幽窗”。“幽窗”二字当出自明代才女冯小青的“幽窗冷雨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小说对于潇湘馆“窗”的描写很多,特别需要注意。比如有一次贾母巡游大观园,要求给黛玉的窗纱换成“软烟罗”,为了与绿竹相配,贾母指定要用银红的“霞影纱”。这种纱竟然连王熙凤、薛姨妈都没听说过,可见贾府江河日下。后来黛玉写的《秋窗风雨夕》也离不了“窗”。再后来贾宝玉念《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黛玉听了,建议把“红绡帐里,公子多情”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并解释说:“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宝玉因此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第七十九回),俨然成了诔黛玉了,这也暗示了黛玉的薄命。所以稍加留神,就会发现对联中的物象绝不是随意选取,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的。
又如三十八回藕香榭的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对联写景巧妙传神,这里的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