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三十年.docxVIP

《聊斋志异》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三十年.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三十年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聊斋志异》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相对其他聊斋学研究来说数量较少,但却有着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就其自身发展轨迹而言,总体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无论是80年代马列文论为主导的比较研究、还是90年代影响研究开始纳入学者的视野,抑或是新千年日趋多元化的研究局面,都无不折射出独特的时代特色、鲜明的理论视角和与时俱进的美学关怀。 关键词:聊斋志异;跨文化;外国文学;比较视野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12(2011)02-0140-13 《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在清代诸家的点评中早已有之,冯镇峦就曾将其与《水浒传》、《西厢记》作过比较,后来学者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国内学界对《聊斋》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却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研究由最初的空白逐步向纵深拓展,呈现逐级上升的发展趋势。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从外国文学文化视角对《聊斋》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有105篇,其中包括95篇期刊论文、8篇硕士学位论文和2篇博士学位论文。此外还涉及10部著作(见表一)。由于不同年代的研究视角和关注点直接受制于当时的文艺思潮,因此《聊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个阶段。1979年到1989年为第一阶段,共有13篇文章,涉及到奥地利、俄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文学作品。这一阶段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多数停留在思想主题的异同比较以及马列文论指导下的社会学分析层面;1990年到1999年为第二阶段,产生论文23篇,相关著作4部。涉及的国家有意大利、日本等7个国家。在1991年第—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加强了与国际学者的沟通交流,推动了《聊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聊斋》与日本文学的影响研究。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末已经有学者开始进入文化深层进行比较,为新世纪专门的文化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到(9月)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数量大增,产生期刊论文59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1篇,相关著作5部。此外,学界还开展了第二次国际聊斋学讨论会,大大促进了聊斋学的国际化。从内容上看,《聊斋》与西方文学的美学比较仍然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不少研究开始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作品(如:越南、哥伦比亚等);有的研究者还用叙事学、母题学、文化研究等新方法和新角度切入研究,使得《聊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日趋步入多元化(见表二)。 一、马列文论主导下的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伊始,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伴随着日益复苏的经济大潮涌进国门,一度独踞文坛的马列文论在得到恢复与深化的同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挑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现实主义”、“反映论”、“现代派”的文学论争。在这种新与旧、传统与外来文化接轨之初的背景下,《聊斋》的研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1979年2月28日,吴德铎发表在《文汇报》上的《<聊斋志异> 与华盛顿·欧文》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将《聊斋》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的文章,也是有史以来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聊斋》跨文化比较之作。文章认为,《聊斋志异·贾奉雉》中“一梦数十年”的情节与欧文《利普大梦》中的情节有相似之处,并推测欧文的小说创作有可能与“刘阮上天台”、“前度刘郎”等中国的古老传说有关。文章虽然因缺乏考证而显得学理不足,但其较早的跨文化比较意识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接下来的80年代,从跨文化视角对《聊斋》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共12篇,其中有8篇涉及到社会学角度的分析。显而易见,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侧重马列文论主导下的思想主题(主要是《促织》与《变形记》的“变形主题”)的探讨,同时也显示出对“象征写意”、“荒诞魔幻”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念的深度关注。 </聊斋志异> 1979年-1989年,《聊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较多地集中于纯美学角度的平行研究,其中包括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几个类型的比较。首先是思想主题的比较研究,这类研究聚焦于《聊斋·促织》和卡夫卡《变形记》“异化”主题的比较上。方平在《对于(促织)的新思考——比较文学也是思考的文学》(《读书》1982年第11期)中倡导比较文学的“思考性”,并试图通过比较《变形记》与《促织》来论证平行研究在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思考分析。作者认为,“人变蟋蟀”与“人变甲虫”不约而同地揭示了不合理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悲剧,虽然两篇文章都富有悲剧色彩,但其悲剧程度却有所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历史因素而非美学因素。方平通过分析具体文本来阐释比较文学的本质,为当时和后来比较文学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借鉴。虽然“异化”主题的比较颇具创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