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科技战线的拓荒.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参加了科技战线的拓荒 1956 届 曾光丽 1956 年,我选择了作“人民教师”的志向,以优异成绩考入昆明师院 物理系就读。 1958 年瞬自万变之秋,相继发生韵事又影响了我的一生。由 于有附中垒球运动的功底,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我有幸被选进云南省女 子垒球队。正准备脱学一年参加集训之际,忽又接到另一个通知,我被选 送参加北京全国半导体学习班,我服从了前者让位于后者的组织决定。 学习班是为适应当时国内外科技大发展的形势,由北大和中科院物理 所共同主办的。数百名学员多是全国高校学生,教员是当时国内有名的半 导体学专家,也有国外来的华人学者。学员的任务是推动全国的半导体技 术。 三个月的短训后,我们云南一行六人除一人回原研究所外,其余均被 留在新成立的中科院云南分院昆明数理所 (今昆明物理所前身 )。该所开始 建在云大,名誉所长是云大校长杨黎源,副所长由物理系主任杨桂宫兼任 并主持所的工作。我们一面要坚持听完大学课程,同时还得紧张地投入科 研工作,加夜班便是寻常之事了。数理所经云大孵化约三年后开始独立。 在研究所的几十年里,我一直从事红外探测器的研制。红外探测器是 利用半导体的光特性而制成, 依材料、结构类型和用途不同而有许多品种, 它是红外探测系统的核心部件。早在二次大战中,德国人最先发明了硫化 铅红外探测器,用在实战中已大显神威,其制造技术始终是军方的秘密, 我国在五十年代开始跟踪研究,我正好投身于这个行列:六十年代我参加 研制的硫化铅红外探测器已成功地用于军事目标的跟踪。八十年代研制导 热成象重要的碲镉录红外探测器,性能已达同类器件的国际先进水平,大 大地促进了我国热成象技术的发展,已成功地用于为地探寻找地下资源的 “航空红外热成象扫描仪” ;为地面战士夜间观察军事目标使用的 “单兵手 持热象仪”;为电力网捡修、 医学诊断、 铁路机车探伤使用的 “多用热象仪” 等等,此项研究获国家科技二等奖。 1987 年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使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在液氮 (77K) 温区使用的超导技术的理想得以实现。超导体可用来制成红外探测器,其 宽广的探测波谱是其它探测器无法相比的。 1988 年我所开展了由我负责的新型军用高温超导红外探测器的试制。我们从研制高温超导膜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制出了第一支初具性能的样管,测试数据之多居国内外 报导之首, 样管在 1989 年 9 月北京第二次国际高温超导会议上展示, 引起国内外超导专家的关注。 1990 年 7 月我作为科技代表被选为云南省第五届党代会代表并选进主席团; 1991 年 3 月选为第五届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接受过省市电视台的采访, 中央台进行了新闻转播, 该项成果 1995 年获国防科技二等奖。 一个五十年代在附中求学六年的学女,在同一时代末踏上了开拓云南半导体的科技征途,历经磨砺,我虽无辉煌的业绩,但始终有一颗豁达进取默默奉献的赤诚之心,这是我能给附中母校倾诉的一份真情。愿母校教书育人的宏业万古长青。

文档评论(0)

173****15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