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常见传染病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作用 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是一个误解。在西洋医学 传入中国以前,我国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表 明了中医药是经过了几千年来无数次毁灭性的瘟疫考 验的。 之所以产生这一误解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病原体的研究、化学制剂与给药途径、治疗 方案规范确实是西医之长,百余年来淹没了中医防治 传染病的特长;其二,近来现代中医治疗传染病研究 自身的萎缩(最重要的原因是西医已成为医疗卫生体 系中的主流,以及中医治疗的个人经验因素难以规 范)。 1 古代中医药学对防治传染性疾病 的重要贡献 自《黄帝内经》以降,历代有影响的医学著作无不 以流行性传染病(急性热病、疫病)作为论述的重点。 治未病、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等中医治疗原则更是与 防治急性传染病密切相关。 《素问 · 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 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论 述了疫病的特点,并强调了预防疫病培护正气与避其 毒气的重要性。 后世很多医家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多有理论和诊疗方 面的贡献。 中医最早发现的传染病 晋 · 葛洪《肘后方》所述的“虏疮”是世界上对 天花 的最早记载:“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 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 “剧者多死”,治愈后仍留“疮瘢紫黑”。该书所 述的“鬼注”、“尸注”实际上就是 结核病 :“使 人寒热淋沥, 怳怳 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 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致于死。死后复传之 旁人,乃至灭门。”所述“ 恙虫病 ”是由沙虱传染, 至二十世纪初美国学者才证明该病的病原是一种立 克次氏体,携带该病原的是一种小红蜘蛛。 中医最早提出的传染病预防措施 ◎据 1975 年湖北云梦县秦墓中出土的秦简证实,远在 秦代已经设立了“疠迁所”,强制隔离麻风病患者。 ◎《肘后方》记载防治恙虫病的方法有养鹅、鸭消灭 沙虱(病原体的中间宿主);以虫屑外敷和内服又 完全符合现代免疫学原理。书中还记载了狂犬病的 防治方法:“乃杀所咬犬,取脑傅(外敷),后不 复发。实际上也是利用狂犬病的病毒利用免疫学原 理进行防治,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后狂犬病疫苗才问 世。 ◎隋 · 巢元方《诸病原候论》已将普通外感病与“疫 疠”相区别(见“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与“疫疠病 候”),并提出“故须预服药”防止传染。 ◎明代对天花(痘、豌豆疮)的防治最为重视,已明 确分清天花、麻疹、水痘的区别(以往麻疹与天花并 称痘疹)。至明、清两代,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已近趋成熟, 之后传入欧洲才有牛痘接种法问世,杜绝了毁灭性的 天花传染病。这是中国对世界以雏形的免疫学方法预 防烈性传染病的重大贡献。 传染病的治疗 应首推汉 · 张仲景的《伤寒论》,它是以六经辨证治疗急性热病(当 然包括急性传染病)全过程最有指导性的著作。但随着时代的推衍,急性 传染病的种类、性质、特征也有差别,不同时代可以发生不同的疫情,故 后世医家又多有新的建树。 宋 ·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将“伤寒”作为广义的概念,包括各种外 感温热病和时行疫病,故将温热病分为“伏气之病”(有伏寒、伏热之别) 与“天行温病”,天行温病则“自生毒秽之气,人闻其气,邪气入上元宫, 遂散百脉而成斯病。”可以用屠苏酒、辟温粉或水研雄黄涂鼻预防,在治 疗方面常用大剂量的石膏、大青叶、栀子、黄芩、升麻、犀角、羚羊角、 赤芍、丹皮等清热解毒药物,配合四时辨证。无疑这对后世吴又可的“杂 气论”有重要影响,并开清代温病学派之先河 。 明 · 吴又可《温疫论》谓 温疫并非伤寒病,而是天地 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感受戾气(疠气)而发, 戾气种类繁多, 统称杂气 ,一种戾气感人只能生一种 病,它们的共性是“无形可求”,“无象可见”, “无声复无臭”。戾气之毒因厚薄不同,或散发或大 流行。其论已经非常符合现代关于传染病的认识。 由于他认为 戾气是从口鼻而入 , 侵犯部位 内不在脏 腑,外不在经络, 为表里分界之处 ,即《内经》所说 的膜原,药力不可达,至发病时邪毒渐张,内侵于腑, 外犯于经,诸症显现,故 为此创制了达原饮等诸方, 邪离膜原之后,才能施汗、吐、下等法祛邪 。 清代温病学研究兴起,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 鞠通的三焦辨证已成为中医必学之理论。其后对于急 性传染病多从温病学中寻觅治法,但在治疗近现代急 性传染病中又多参考杂病治疗的思路有所发挥,如白 喉、猩红热、鼠疫、麻疹、肝炎、脑炎、肺炎、痢疾 等,随着社会的需要专著叠出。 以上内容虽挂一漏万,也能反映出历代医家曾 经对急性传染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多有建树, 直到目前仍有宝贵的价值,几乎包括了现代传染 病预防(隔离、疫苗、预防用药)、治疗等所有 方面。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