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头文学看羌族迁徙历史.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口头文学看羌族迁徙历史 当今中国,羌族主要聚居在川西北岷江及涪江上游。羌族有语言无文字,其族群历史除了汉字文献记载,大多通过民间口传文学存留下来,借助神话、传说、史诗、戏剧、歌谣等呈现,可谓活态的“口传史”,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口头文学中,史诗性作品大而言之主要有释比经文和古歌尼萨,二者代表不同类型:释比经文是在仪式场景中唱诵的,其演唱者身份是民间宗教人士;古歌尼萨是在生活场景中演唱的,其演唱者身份是村寨普通民众。释比经文和古歌尼萨,二者为我们研究羌族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下面,从释比戏及释比经入手,谈谈尔玛人口碑的迁徙史。 尔玛人的历史,或者说,尔玛人关于自我历史的讲述,也投影在戏剧中。譬如,羌族神话剧《木姐珠剪纸救百兽》第三场写天宫景象,天王木比塔在众神簇拥下出场,天王唱道: 观人间香烟袅袅,尔玛人歌舞升平。 想当年,居河湟,羌人创业几多艰, 烽烟连连生存难,战争兼并和迁徙, 岷江河畔建家园。 这里借天神木比塔之口,唱出的是川西北尔玛人世世代代讲述的族群历史。“羌”的族名见于甲骨文记载,其原本是驰骋在中国大西北的游牧族群,甘青地区的河、湟一带是古羌的祖居地。几千年来,史称“西戎牧羊人”(《说文》)的古羌在与周边的交往中,有的东进中原融入华夏族群,有的则沿着横断山脉怒江流域自北向南迁徙,并在长时段的迁徙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族群发生融合(费孝通因此称羌人是“输血的民族”);其中一支迁入岷江上游地区并定居下来,祖祖辈辈顽强地守护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今天聚居在这里的30多万羌族人即与之有血缘关联。走访川西北羌区,从口头文学切入研究尔玛人的历史,就会发现因“战争”而“迁徙”是他们世代不忘的主题叙事,并且投射在神话、传说、史诗、歌谣以及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中。以释比经文为代表的羌族叙事长诗为例,由搜集整理者定名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羌戈大战》便是其中代表,其被今人誉为羌族“四大史诗”(其余三部为《木姐珠》《诵神禹》和《赤吉格补》)之一。 关于这部史诗,《羌族释比经典》是这样介绍的:史诗唱诵了古羌的一支由于战争迁徙并定居于岷山的历程。史诗由十节组成:一、序源;二、释比诵唱羊皮鼓;三、天降白石变雪山;四、羌戈相遇日补坝;五、长子四处查神牛;六、木比授计羌胜戈;七、竞赛场上羌赢戈;八、木比施法戈人亡;九、羌人格溜建家园;十、霍巴买猪庆功宴。史诗唱述了两场战争:一是羌人与魔兵的战争,导致羌人九部被迫分散迁徙。通过锡拉的神助,大哥阿巴白构施法将白石变雪山阻挡了魔兵的追击。二是部落到达岷山日補坝后与戈基人交战,在天神木比的帮助下最终战胜戈基人。之后,阿巴白构分派九个儿子到岷山各地,设宴庆功,建立家园。在川西北羌区民间,《羌戈大战》有多种版本及表现形式,各版本或异文的局部有出入但主体叙事相通,其中要点有四:“打仗”“迁徙”“定居”和“买猪”。关于“迁徙”,下面两段故事搜集于20世纪80年代,分别见于茂县和松潘: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国古老的羌人,曾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有一支羌人在他们部落首领的率领下,赶着他们的羊群,由西北高原南下,历尽千辛万苦,翻越了崇山峻岭,终于来到波浪滔滔的岷江上游。他们一看,这里有山有水,又有平坝,正是各放牧的好地方,于是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 ——《羌戈大战的传说》 据说,羌族原不在四川,是从黄河流域一带前来的,并且有文字,但是由于战争和迁徙的关系,文字遗失了。羌族在古代是一个比较大的民族。又一次,朝廷要调他们去长城以北与匈奴人打仗,而匈奴族与羌族的关系很好,情同兄弟。羌族不敢违背命令,据派了二十万军队出征。走到半路上,羌人想,我们和匈奴人这样好,现在去打他们,往后结下仇怎么办?……想到这里,羌人就不肯去,走了两三天又转回来了。朝廷听到此事后,心想羌人不听指挥,干脆把他们灭掉算了。从那时起,羌人就不断遭到追杀,弄得无家可归,四处逃难。有一支羌族人,经甘肃来到了四川西北部。由于路上要打仗,不准羌人落脚,这羌族的文字到川西北地区就失传了。当时的川西北人很少,没过多久,就被羌人同化了。羌人的家属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慢慢地迁来了。因而,在川西北形成了一支较大的羌人聚居地。 ——《羌族为什么迁来四川》 证诸考古,古羌人聚居区甘青一带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还有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以及卡约、寺洼、辛店等遗址,均表明“整个甘青远古文化与羌人或其先民都有一定联系”。古羌历史关联着大西北,茂县、汶川、理县出土的彩陶与陇西、陇南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相似,“黄河上游彩陶向长江流域的南传,是由甘肃南部经嘉陵江上游到达岷江上游地区”,岷江上游羌区考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