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松分类地位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柴松是一种形态特征与油松十分相似的松属植物 , 其仅分布于陕西省富县和尚塬林场的大麦秸沟中上部 , 纯林面积约 337.3 ha 。与油松相比 , 柴松具有诸多优点 , 如树体高大通直、 天然整枝好、 天然繁殖能力强、耐瘠薄、适应性强、单位面积蓄积量大等 , 被誉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珍贵遗传资源 , 因此 , 对其应该进行积极的保护并合理的开发利用。然而 , 关于柴松在松属物种中的分类地位问题在学术界尚无定
, 加之对其遗传多样性现状也缺少了解 , 因此制约了人们对这一优良遗传资源的系统研究和有效保护利用。 本研究选取柴松与油松及其变种 ( 黑皮油松和扫帚油松 ) 和近缘种 ( 巴山松和马尾松 ) 各 1 个较大的自然居群 , 分别从 DNA分子标记分类、形态学分类、解剖学分类以
及化学分类等 4 个层面上对柴松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另外 , 本研究还从形态和 DNA分子层次上对柴松仅有 2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行了分析。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对前人在松属其它树种中已开发出的 82 对 SSR引物进行了筛选 , 从中成功筛选出 13 对多态性高、特异性好、重复性强的 SSR引物用于柴松分类地位研究。 应用筛选出的 13 对 SSR引物对上述 6 树种 153 个单株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 13 对 SSR引物共检测到 84 个等位变异 , 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从 3 个到 15 个不等 , 平均为 6.50 个, 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 从 0.293 到
0.875, 平均值为 0.600 。对扩增所得数据分别进行 Structure 分析、 NJ 邻接关系树分析 ( 以树种和单株 2 层面 ) 和 PCoA 主坐标分析。 3 种
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表明巴山松和马尾松来源于两个不同的物种 ,
而柴松、油松、 黑皮油松和扫帚油松为同一物种 ( 油松 ) 。2. 依据形态
特征和木材解剖特征测量计算所得数据以及松脂和针叶精油中各化
合物的含量数据对 6 树种进行聚类分析和 PCA作图。以各指标均值对
6 树种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柴松与油松始终优先相聚在一起 , 其
4 树种则按照不同顺序与两者相聚 ; 以各指标原始数据对参试的各单株进行聚类分析和 PCA作图的结果显示 ,6 树种各单株杂乱无章的相互间参杂着聚在一起 , 关系十分复杂。此现象表明表型性状特征、木材解剖特征和化学成分特征在上述 6 树种间无树种的特异性 , 无法将彼此区分。 3. 对柴松与油松间各形态特征、木材解剖特征、松脂化学成分特征以及针叶精油化学成分特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 分析出两树种间存在的极显著或显著差异的相关指标 , 它们是针叶的大小与形状、雄球花的大小与形状、 球果的大小、形状和重量、种鳞的长度、种翅的大小、种子的大小和重量、侧枝与主干夹角的大小、胸高形率的大小、木材中树脂道的大小、木材中管胞腔直径的大小、木材中管
胞壁腔比的大小、木材中早材和晚材宽度的大小、松脂中 12 种化学成分 (3- 蒈烯、35 号未知二萜、长叶松酸、枞酸、7,13,15- 枞三烯酸、
56 号未知二萜、 58 号未知二萜、 β- 蒎烯、异海松酸、异长叶松酸、新枞酸、 45 号未知二萜 ) 含量的多少、针叶精油中 9 种化学成分 ( α-石竹烯、γ- 依兰油烯、 α- 蒎烯、斯巴醇、桉叶醇、喇叭醇、兰桉醇、
- 杜松醇、西柏烯 ) 含量的多少。另外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报道 , 两
树种还在树皮形状与裂纹、针叶颜色、侧枝与主干间的夹角大小 ( 与本研究相同 ) 、球果形状与大小 ( 与本研究相同 ) 、树干通直度、材质
坚硬度、天然整枝好坏、茎中树脂道数目与大小以及髓射线数目、针叶中维管束大小、 针叶中内皮层大小与所占比例、 针叶中树脂道多少与总面积、针叶的树脂道中泌脂细胞多少、花粉粒大小、花粉粒体的大小、花粉粒气囊大小及萌发孔 ( 沟) 宽等诸多方面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依据本研究 SSR分子分类结果和上述各项种下分类依据 , 结合种下各分类单元概念的内涵 , 认为将柴松归为油松的变种较为适宜。另外 , 文中根据柴松的分类地位 ( 油松的变种 ) 结合柴松林的特点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对柴松的起源亦进行了探讨。 4. 研究通过对柴松现有 2
居群 100 个单株的 17 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 , 发现 17 个表型性状中除种翅长仅在居群间存在显著差异外 , 其余 16 个表型性
状在柴松居群内、居群间皆存在极显著差异。 柴松针叶、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 5 类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 (CV)分别为
11.34%,12.80%,14.06%,19.47%和 30.16%,亦表明柴松表型性状的多
样性水平较高。柴松针叶、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