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过年心情的散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年前看这句话也没什么感觉,如今看来却包含了不同的人对其不同的理解,这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和心境有关。“岁岁年年人不同”或许就是很多的人被岁月的风霜染白了鬓角,很多的人远去了……很多的人来了,很多的人走了……真的是有的人越走越近,有的人渐行渐远了……好一个“年年岁岁人不同”!
又要过年了,它或许有着与往日不同的气息,令人回味。走在大街上,看那一处处年货小摊,真的感受到了年的气息,渐渐有了年的味道。说不出的为什么,越是临近过年了,心情却是复杂了,有着说不出的感觉。人到中年以后,心境与心情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有意无意的就会想起许多,有用的没有的,过往的,未来的,都会翻腾起来!这也许与一路走来,历经的诸多人生风雨不无关系吧?!
记得童年时,一进腊月们,就开始盼望着盼望着过年,真的是一天天的数,一天天的盼,那是一年中最大的期盼了!过年了,就可以吃好吃的,穿新的衣服,还有压岁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尽情的浑洒童趣与童乐,真的好幸福,是那么的满足与快乐,年的味道永远是那么温馨。
长大了……中年后,生活虽说是有了很大的变化,质的变化,得到了应该拥有的许多却渐渐地没了年的味道,心情反而愈发有些复杂了,也许一颗心被世事风雨侵润了多年,疲惫了……什么年不年的渐渐地没有了味道,没有了儿时的新鲜感和满足感,总是觉得年味变淡了、变味了!不“香”了、不纯了,无论如何也没有了,也找不到了以前的感觉……
又是一年春节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按照传统或习惯,该回家过年了。
年是越来越近了,我的心情愈来愈加沉重了。每每见到大街上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学生、民工像一群群归巢的鸟儿,透过他们焦虑的神情、沉重的行囊、匆匆的步履,我看到更多的是游子心中永远不灭的乡情。漂泊的日子里,无论是成功或失败,无论是快乐或辛酸,回家的路总是不能省略的旅程。2021年腊月的一场雪灾,又不知道阻隔了多少游子回家的路啊。这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一种酸酸的、涩涩的感觉。
这些年,我自从考学出来参加工作以后,几经调动,已沦落为流浪一族了。现在虽住有居所,衣食无忧,有四室两厅宽敞明亮的单元,有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相伴,有充裕的物质诸如冰箱、彩电,热水、暖气……在我的心底里,我居住的地方或过去历来户口本、身份证上所填写的家庭住址都不是我的“家”。
前不久,我与二哥商量要回家过年的。过后一细想,家在哪里呢?父母健在、老屋还在的时候,我是年年必须回老家过年的;后来父母随二哥住到了镇上,年是在镇上过的,每每还到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可现在,我知道即使我回到了小镇,能和哥嫂侄男侄女一起团聚,也只能凝视着父母亲的遗像,听他们絮叨,“再也回不成老家喏,老屋被卖掉啦!”
前年,当我得知侄儿为其父亲还债偷偷将老屋卖掉时,我竟然几天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多想在老家的木床上躺在年夜里做一个童年的梦吧。可是,已经化为过眼烟云了。虽然路途不算遥远,交通也很方便,但是,回家的心情却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村子里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少,旁系亲属叔伯兄弟也因为长久没有往来缺乏沟通的语言。从那以后,我们这一家就注定要流落异乡了。
年三十晚,看罢春节联欢晚会后已是睡意朦胧,什么梦也记忆不清了。直到正月初一一大早侄儿从深圳给他二叔打来的拜年电话把我给搅醒。起初,听说他在电话那端唏嘘不已,我还在嘲讽他自作自受落了个无家可归的下场,可一会儿我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苦痛之中。
记忆中的老家,时不时在我眼前晃过来、晃过去。儿时的一些枝微末节的东西就像老母亲珍藏在箱子底里的那段细布料子或几张旧钞票。老家的正屋是爷爷手里盖起的三间瓦房,在贫瘠的乡村中十分显眼算得上是鹤立鸡群了。孙家发展到我们下辈已经是四世同堂了。俗话说,树大分桠,人大分家,从记事起,我们就和伯伯家分开了。厢屋一家一间,堂屋各占一半,爷爷奶奶的床就支在堂屋的角落里,吃的是临饭。起初,各家的厨屋都是草屋,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勉强盖起了土齐瓦盖的。人经几代,三十多人挤在一个小院里生活,热闹好些年。然后,哥哥们大一个在前面加盖一间小屋,只到以后很久才划了宅基地盖了房子搬了出去。虽然老家只是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那些年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老家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快乐和温馨的回忆。
曾记得,我在老屋的房柱上用毛笔歪歪扭扭写的“大、小、多、少” ……;在堂屋的大黄桶上,用粉笔写的“b、p、m、f”;在土坯的山墙上用小刀划拉的“×××大坏蛋”……西墙角下有一个蛇洞,那年四辈才呀呀学语时指着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只挖出了乌稍蛇的半截尾巴;东墙屋檐下的麻雀窝里,每年“三月春风似剪刀”的季节里都有叽呀、叽呀雏鸟的叫声;台子上的几棵榆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