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里的卫星现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检验医学里的卫星现象 一、流感嗜血杆菌的卫星现象( satellite phenomenon ) 概念:当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在同一血琼脂平板上共同培养时, 由于前者能合成较多的 V 因子,促进后者生长, 故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 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距离越远的菌落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satellite phenomenon )。 方法:挑取可疑菌落密涂划种于血平板上和 M-H平板上,再将金黄色葡萄球 菌点种或划种于其上, 35℃孵育 24 h 。 结果:如葡萄球菌菌落邻近处被检菌的菌落较大, 远离葡萄球菌落邻近处被 检菌的菌落较大,远离葡萄球菌菌落处的菌落小或不生长,即卫星试验阳性。 注意点:在血平板上点种葡萄球菌时, X、V 因子都具备; 在 M-H平板上接 种葡萄球菌时, 只具备 V 因子; 流感嗜血杆菌生长需要 X 和 V 因子; 副流感嗜 血杆菌生长只需要 V 因子; 意义:能在 M-H平板上呈卫星生长的菌为副流感嗜血杆菌 不能在 M-H平板 上呈卫星生长的菌为流感嗜血杆菌。 二、血小板的卫星现象 使用 EDTA-2K抗凝,少数患者血涂片尾部可以看到簇状聚集的血小板 , 有时 还可以看到血小板粘附于白细胞周围 , 形成所谓的“血小板卫星”,导致血细胞 分析仪计数的血小板偏低。 EDTA诱导 血小板卫星现象 (platelet satellite ),引起假性血小板减 少即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 PTCP)应该受到广泛重视,临床发生率约为 0.09%-0.21%。 由于用 EDTA盐( EDTA盐干粉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干粉抗凝剂,在作为 免疫介导的血液中, 可出现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使血小板互相凝集现象。 这 种 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 IIb/IIIa 上。 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身抗体 Fc 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 Fc 受体 结合, 出现卫星现象。 引起血小板聚集出现卫星现象后, 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 上检测时,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凝出现问题。可能是抗凝比例不对,过高会导致卫星现象。 2. 放置时间过短,这也是在 25 分钟之内测试分类不好血小板不稳的重要原 因, EDTA抗凝剂与血小板凝血因子反应结合需要时间,这个时间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缩短,这也就是天气变冷的时候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 3. “血小板卫星现象”的原因还与血小板表面存在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只有当 EDTA存在 的条件下,机体的 IgG 或者 IgM 抗体可以对血小板的某些表位发生反应。 EDTA可引起血小 板糖膜( GP)发生改变,即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由正常的圆盘状变为圆球形,改变了血小 板膜表面某种隐匿性抗原构象。 部分病人血浆中存在的某种自身抗体与这种改变构象的抗原 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了细胞膜中的磷酯酶, 使血小板膜水解并释放胶原、 凝血酶原 等血小板活性物质。这些血小板活性物质都能不同程度的活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 (FIR-B ),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后聚集成团,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文档评论(0)

187****3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