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南海神的信仰发展与神格变迁
南海神,民间俗称“洪圣大王”,自隋代于广州东南设南海神庙以祀,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祀典,南海神诞——“波罗诞”也是民间社会重要的庆典活动。而南海神在其信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伴随着神格由“火神”转变为“水神”,进而成为“龙王”的变迁历程。
一、火神司海:五行观念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依照南海神庙内韩愈所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所载:“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天宝中,天子以为古爵莫贵于公侯,故海岳之祝,牺币之数,放而依之,所以致崇,极于大神”,可知官方所认定的南海神为“祝融”。而祝融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却是以“火神”的面貌存在的。
祝融传说多被认为起源于楚地,而明确把祝融与火联系在一起,则大概可以认为是在五行学说已然体系化的春秋时期,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载: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五行学说与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五德始终说”用以解释朝代更替,祝融的职司与位阶已经基本固定下来,如《孔子家语·五帝》所言: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吾闻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乱称曰帝者,何也?”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此五者,各以其所能业为官职.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别称五祀,不得同帝”。
汉代董仲舒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之后,五行与五方、五色、五音等对应关系成为了对世界认识的基本体系。与之相应的,祝融南方司火之神的神格也得以确立,如《白虎通·五行》所载:
其曰丙丁,……位在南方,其色赤,其音徵。徵,止也。阳度极也。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也。其精朱鸟,离为鸾。
南海在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地位,也使得南海神祝融更加备受关注,韩愈因之将其列为四海之首。然而,“火神”祝融被奉為“南海神”,却需要完成“水火相容”的难题。炎热和湿润并存的气候特征,似乎为岭南地区对祝融重新诠释提供了依据。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南海之帝》条中对于火神司海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予尝于南海祠书额曰“南海之帝”。盖以家语云:水、火、木、金、土,是为五帝。又庄生云:南海之帝为倏故也。南海之帝实祝融,祝融,火帝也,帝于南岳,又帝于南海者。石氏《星经》云:南方赤帝,其精朱鸟,为七宿,司夏,司火,司南岳,司南海,司南方是也。司火而兼司水,盖天地之道,火之本在水,水足于中,而后火生于外,火非水无以为命,水非火无以为性,水与火分而不分,故祝融兼为水火之帝也。
可见,到了清代不仅祝融以火神之姿,顺理成章地司掌南海,而且也一跃成为“南方赤帝”而不再是早期的臣属身份。
南海神信仰源于南海居民与海洋的密切依存关系,如屈大均言:“然今粤人出入,率不泛祀海神,以海神渺茫不可知。凡渡海自番禺者,率祀祝融、天妃,自徐闻者,祀二伏波。祝融者,南海之君也” 。南海神信仰的兴盛则是海洋贸易对中国古代王朝重要性的体现,因而南海神庙的设立与国祀正始于帝国重新统一,南方经济发展以及海上贸易兴盛的隋代。据明万历《广东通志·坛庙》记载:
南海神庙,在(广州)府东南八十里,创自隋世。唐天宝中封广利王;宋康定二年加号洪圣王,皇佑二年以侬寇西遁赖神功,加号昭顺,治兴七年复加威显;元至元中,加号广利灵孚王;国朝(明)洪武三年,诏封南海之神,赐春秋祭。
根据黄淼章的考述,自唐天宝年间至清雍正三年历朝共对南海神赐封号十六次,并且均与海上贸易的昌盛有关,“广利”意为广招天下之利,蕴含着唐玄宗对南海、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殷切希望。
在所有封号中,影响最广的无疑是“洪圣”。宋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加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其时广州港海外贸易正值极盛之势。因而岭南地区祭祀南海神的庙宇,除了朝廷诏封的南海神庙外,大多以“洪圣庙”或“洪圣大王庙”命名。
二、水神化龙:国家祀典与民俗信仰的互动
祝融是官方祭祀的南海神,作为“海神”主要的职司是保障海上航行安全,正如南海神庙前牌坊上所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