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论文: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doc

艺术理论论文: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艺术理论论文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029-02   湖南花鼓戏本身是湖南各个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比如在湘西叫做阳戏、花灯,在湖南长沙地区就叫做花鼓戏。由于花鼓戏的曲调非常优美,表演形式也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湖南花鼓戏的形成   湖南花鼓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嘉庆年间就形成了一旦一丑演唱的形式,到清同治时期,花鼓戏就形成了三小戏,并且演出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当然由于这些都是属于生活的小戏,所以简单朴实,同时剧目也非常少。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缓慢发展阶段。由于过去唱戏的艺人普遍社会地位低下,受到歧视,因此这个阶段的花鼓戏始终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才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主要原因就在于花鼓戏为了生存发展,都是利用当地唱大戏的机会来演唱花鼓戏,从而迎合了大部分观众的喜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大戏和小戏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也给小戏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成熟带来了更佳的时机,进而促进了花鼓戏的发展。   (二)飞速发展阶段。从嘉庆初年到道光年间,花鼓戏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已经成熟,赢得了大批观众。能够促使花鼓戏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在于川东梁山调的加入。正是由于川东梁山调所具有的胖筒筒伴奏乐器,使得花鼓戏也有了主奏音乐。同时随着湖南花鼓戏剧目的丰富,从原来对简单生活的描述转向了故事性更强的民间题材,使得花鼓戏能够在锣鼓经与伴奏曲牌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剧目,当然也越来越接近于大戏剧种。   (三)湖南花鼓戏的最终形成。在二十世纪初以前,花鼓戏都被严禁进城演出。因此,能否进城就成为花鼓戏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为了能够进城取得合法地位并赢得更多的城市观众,花鼓戏在艺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表演以及服饰都向大戏靠拢,剧目与音乐也逐步向大戏发展。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湖南花鼓戏才真正日渐完善,并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剧种。   二、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种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湖南花鼓戏可以分为不同的艺术种类:按其声腔发展划分,可分为民歌、灯调演唱、打锣腔以及由诸种声腔相互形成的种类;按照各地的派别划分,可分为益阳派、西湖派、宁乡派、醴潭派和长沙派五个派别。一是益阳派,主要活跃于益阳、桃江以及沉江一带,是湖南花鼓戏中较为重要且较为被观众认可的一个派别,其主要特点在于使用的唱腔为益路川调和八同牌子。同时由于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以及表现容量都比较大,因此形成了以正剧和悲剧为主,正生、正旦戏多于小生、花旦戏的艺术特色。二是西湖派,主要活跃于南县、华容以及安乡一带。它主要是西湖艺人来到湖南之后,与湖南本地花鼓戏派别进行融合,形成的一个新派别,对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特点与益阳派比较相似,但是悲情戏不多。三是宁乡派,主要活跃于宁乡一带。宁乡派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主要特点在于以表演爱情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为主,曲调非常丰富并且剧目也比较多。四是醴潭派,主要活跃于长沙市以及邻近地区,也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其主要特点在于以川调为主,曲调风格类似于衡阳花鼓戏,具有高昂、激越的艺术特点。五是长沙派,主要活跃于长沙地区,其主要特点在于吐字很清晰并且唱腔细腻,强调声情并茂,曲调也以小调为主,并融入了部分川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湖南各个地方的花鼓戏纷纷进入长沙,并相互融合、取长补短,进而形成了现在的长沙派艺术特色。现在的长沙花鼓戏已经非常成熟,流行地区也很广,已经成为一个剧团最多、影响范围很广的派别。   三、花鼓戏唱腔的形成与分类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主要包括民歌、灯调、打锣腔、川调等四类,其形成过程如下:   第一个时期是歌舞对子戏。这个时期,其唱腔形式主要是灯调以及民歌,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民歌主要来自于采茶歌,且角色比较简单,只有小丑、小旦两类,二者对演形成了对子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吸收了具有唱腔基础的曲调,戏曲内容主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理想。   第二个时期是戏剧化唱腔的形成,也称为三小戏时期。对子戏之后,开始增加了小生,同时民歌、灯调也开始规范化以及戏剧化,同时结合了乡土民歌,并且发展了牌子类的曲调,使得花鼓戏成熟起来。   第三个时期为完善并综合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具有了花鼓戏的三大声腔,分别为川调、打锣腔及走场牌子、锣鼓牌子,其中打锣腔大部分来自于川调腔系中的大戏,这类剧目题材也非常广泛,分工也很细致,比较突出的花鼓戏剧目有:打锣腔《芦林记》、走场牌子《送表妹》、川调《刘海砍樵》等,并且很多剧目也不断发展、不断融合,形成了湖南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花鼓戏。   四、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文档评论(0)

实用电子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