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新版.docxVIP

教师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新版.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 NUMPAGES2   教师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新版   【导语】《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以下是整理的教师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教师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教案)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篇二】教师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三、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五、教具准备:教案。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

文档评论(0)

185****97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