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读物联网----
感知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6月22日;一. 物联网的概念
二. 物联网的背景与中国发展物联网的战略意义
三. 物联网的技术特点及带来的挑战
四. 应用案例
五. 观点分享; ; ;一. 物联网的概念
二. 物联网的背景与中国发展物联网的战略意义
三. 物联网的技术特点及带来的挑战
四. 应用案例
五. 观点分享;物联网时代将带来全球第三次信息化浪潮; ; 物联网被广泛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表象是金融行业过度创新引起国际金融??序紊乱
本质是实体经济滞后于虚拟经济发展。
为摆脱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主要国家均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治病良方”。
与互联网类似,物联网在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具备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巨大潜能,可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技术动力。;麻省理工学院1999: Auto-ID Center提出物联网 (IoT)。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
2008年11月IBM公司发表《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智慧地球赢在中国》。
2009年,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工作组 (CERP-IoT),在欧盟资助下制订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RFID与物联网模型》等意见书
2009年日本制定i-Japan计划,强调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等信息化应用。
200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2050技术发展路线图,提出传感网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6月,就“智慧地球”做出批示,要求认真研究。
2009年7月,视察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强调抓住物联网发展机遇。
2009年8月,视察无锡“中科院传感网工程中心”,指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
2009年11月3日,在首都科技界讲话指出加强物联网发展,使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一. 物联网的概念
二. 物联网的背景与中国发展物联网的战略意义
三. 物联网的技术特点及带来的挑战
四. 应用案例
五. 观点分享;1. 物联网的系统架构;特点之一:
学科综合性强 物联网是联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桥梁,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应用,使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形成有机的全过程。
物联网技术涉及到计算机、半导体、网络、通信、光学、微机械、化学、生物、航天、医学、农业等众多学科领域,发展物联网将对相关学科发展起到极强的带动作用。;特点之二:
产业链条长 一方面,发展物联网将加快信息材料、器件、软件等的创新速度,使信息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大大拓展信息产业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发展物联网将带动传感器、芯片、设备制造、软件、系统集成、网络运营以及内容提供和服务等诸多产业发展。;特点之三:
渗透范围广 物联网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整合为一体,将使全球信息化进程发展重要转折,即从“数字化”阶段向“智能化”阶段迈进。
物联网将大大加快信息化进程,拓展信息化领域,其各种应用将快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网络安全问题,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拓展到物联网的物理空间,通过网络就可能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攻击,信息安全和危机处置将面临的更大的挑战。
对计算机病毒的控制需要新的技术和策略,当一个连接到物理世界的物联网的网络上爆发病毒,将可能对现实世界造成损害,这也许就是迈向“黑客帝国”的开端。
个人权益保护和相应法律法规健全问题,“物联网”的目标驱动是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无所不在的连接,可能使每个“物”、每个人成为一个节点。海量的现实世界信息自动进入网络,一切都将越来越“透明”,信息管理的权限设定将涉及基本的法律问题,甚至道德伦理问题。;感知:ID发布机制与识别
物联网宏观架构
通讯( OSI物理与链路层)
组网( OSI网络层)
软件平台、中间件( OSI网络层以上)
硬件
情报提炼
搜索引擎
能源管理
安全; 通过数字对“物”(人、物体、设备、网络、事件)分类、检索、识别、达到身份认证的目的,是物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共享和保护的前提。
物联网ID使用的方案
局部方案:“物”的ID只在局部范围唯一(如目前的传感器ID);
全球方案(UID):“物”的ID在全球唯一(如EPC);
不对称方案:一物有多ID 或 多物共一ID。
ID发布机制
ID发布上有产品家族树、批次、类别、等级等多种索引方案;
目前已存在多个物联网ID发布机构,需建立相应的管理与映射机制。
研究前沿
ID加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