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押大题10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演变-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解析版).docx

押大题10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演变-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 押大题10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演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侏罗纪前期,现蒙古一带为与现太平洋一带相连的海域,称为蒙古—鄂霍茨克洋。中晚侏罗纪时期,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地壳隆升形成古蒙古高原,其隆升范围、幅度及其对相邻区域构造的影响均不逊色于现今宏伟的青藏高原。古蒙古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水系格局、气候特征,成为重要的分水岭和物源地,对地表物质迁移产生重要影响。古蒙古高原边缘的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形成了巨厚的沉积体系(其中颗粒较细的沉积层厚度大)和油气储层,古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出现著名的热河动物群和最早的鸟类、被子植物化石,古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之后的白垩纪时期,形成板块会聚的内力消失,古蒙古高原在其自重下发生伸展垮塌。直到新生代的始新世晚期再次隆升,形成当前的蒙古高原。下图示意古蒙古高原构造格局。 (1)分析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隆升成为高原对区域水系格局、气候特征的影响。 (2)有地质学家认为,准噶尔等诸多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古蒙古高原,并非来自毗邻盆地的山脉。试从此地沉积物特征上说明理由。 (3)简述与青藏高原隆升相比,古蒙古高原的隆升研究关注度较低的原因。 【答案】(1)水系: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海洋隆升为高原,水系由向心状演变为放射状。气候:受海洋影响减弱,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加大。 (2)沉积物规模较大,推测物源发育(来源)地范围广阔;沉积层较厚,推测沉积持续时间长,与古蒙古高原隆起时间相吻合;沉积物颗粒较细,推测搬运距离较远;盆地周围山区气候较为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少此类沙质沉积物发育。 (3)青藏高原现代仍然在隆升,古蒙古高原隆升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古蒙古高原对人口密集的东亚、南亚地区影响较小;古蒙古高原曾经伸展垮塌,遗存证据较少。 【解析】(1)分析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降升成为高原对区域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思考,但是设问中的限制词非常地道,要求从“水域格局”和“气候特征”角度来回答,缩小答题范围,非常符合当今高考的命题方向。从水系格局角度来看,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海洋隆升为高原,水系由向心状演变为放射状;从气候特征角度来看,受海洋影响减弱,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加大。 (2)从沉积物规模的角度来看,沉积物规模较大,推测物源发育地范围广阔;从沉积层和沉积时间的关系推断,沉积层较厚,推测沉积持续时间长,与古蒙古高原隆起时间相吻合。从沉积层粗细的角度来看,沉积物颗粒较细,推测搬运距离较远。从气候和植被的角度来看,盆地周围山区气候较为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少此类沙质沉积物发育。 (3)从隆生的时期角度来看,青藏高原现代仍然在隆升,古蒙古高原隆升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从高原隆生对人类活动的角度来看,古蒙古高原对人口密集的东亚、南亚地区影响较小。从遗留下的证据角度来看,古蒙古高原曾经伸展垮塌,遗存证据较少。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约2亿年前,南美大陆西岸板块开始剧烈运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其南段被称为巴塔哥尼亚山脉(下图)。巴塔哥尼亚山地主体由花岗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了“崖壁垂直,尖峭挺立”的地貌景观。7000万年前,该地区还爆发过大规模火山活动,并一直持续至今。 (1)阐述巴塔哥尼亚山脉“崖壁垂直,尖峭挺立”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过程。 (2)从板块运动角度预测巴塔哥尼亚山的海拔变化并说出判断依据。 (3)说出气候要素在该地貌景观演化中的地质作用。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巴塔哥尼亚山地;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岩浆活动上侵地壳内部裂隙冷凝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在风化、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下,上覆岩层被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在风化、冰川侵蚀作用下,花岗岩山体形成“崖壁垂直,尖峭挺立”的地貌景观。 (2)海拔变化:继续升高。 判断依据:该地位于板块碰撞挤压交界处,且板块运动一直很活跃(火山活动一直持续至今),巴塔哥尼亚山区处于地壳相对抬升隆起区,所以判断山地海拔会继续升高。 (3)该地全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风力强,山地西侧风力侵蚀作用强;山地海拔高,抬升作用显著,形成大量雨雪、冰川,冰川侵蚀作用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 【解析】(1)巴塔哥尼亚山脉“崖壁垂直,尖峭挺立”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过程,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巴塔哥尼亚山脉的形成,另一个是山上“崖壁垂直,尖峭挺立”地貌景观的形成。山地的形成可以用板块构造原理来解释,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巴塔哥尼亚山地;山地主体以花岗岩为主,在板块交界处还要进一步考虑岩浆活动侵入地壳内部冷凝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地壳抬升、上覆岩层在风化、冰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