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症针灸治疗.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人中面、十二井、太冲足背、丰隆小腿、劳宫手掌。各有一个,总称十二井穴。即:(肺)拇指,()食指,(胃)足食趾,(脾)拇趾,(心)小指,()小指,()小趾,(肾)足底,()中指,()无名指,(胆)无名趾,(肝)拇趾。 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面、合谷手;语言不利加哑门项、廉泉颈、通里前臂、关冲无名指。 2.主治: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腹。神阏腹(隔盐灸) 附注:(1)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2)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二、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手腕、风门胸背、风池枕、合谷手。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胸背、曲池肘、合谷手、鱼际手、外关手腕。 三、中暑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胸背、曲池肘、合谷手、内关手腕。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 处方:百会头顶、人中面、十宣手、曲泽肘、委中下肢、阳陵泉下肢、承山下肢、神阏腹部、关元腹部。 转筋者,近取筋会、阳陵泉和承山穴以舒筋解痉。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加减:渴饮加金津、玉液以清热生津。 四、哮喘 1.实证 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胸、列缺手腕、肺俞胸背、尺泽肘。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 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胸背、膏肓俞胸背、气俞胸背、足三里下肢、太渊手腕、太溪下肢。 附注:(1)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2)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3)须注意预防。气候转冷及时添衣;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过敏食物。 五、呕吐(附:呃逆) 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痰饮蓄,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宿食不消,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暧气食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肝气横逆,多见胁痛呕酸、脉弦。胃气虚弱,则呕吐时作。食不甘味,纳少,便溏、神疲、脉弱、苔薄腻。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处方:中脘腹部、内关手腕、足三里下肢、公孙足。 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寒吐加上脘腹部、胃俞背;痰饮加膻中胸、丰隆下肢、食积者配下脘腹部、璇玑胸;肝逆则加太冲足;中气虚者兼用脾俞背、章门腹部。 附:呃逆 呃逆多由邪气与积滞中阻,或暴怒气逆,胃膈气失宣降所致。主证为呃感连续,声短而频。如偶发者不治自愈。

文档评论(0)

134****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