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特殊句式及固定搭配.pptVIP

中考语文复习之特殊句式及固定搭配.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 文言语法之特殊句式及固定搭配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 1、用判断词“是”“非”“则”“即”“乃”“皆”“本”“诚”“亦”“素”等构成的判断句 翻译成“……是……”/“……不是……” 2、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用“……,……者也”表判断 翻译成“……是……”/“……不是……” 4、用“……者,……”表判断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5、用“……,……也”表判断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用“……,……”表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例:(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1、用“……为……所”结构来表示。 翻译成“……被……” 2、用 “……为……”结构来表示。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用“……为所……”结构来表示。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用“……见……于”结构来表示。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5、用“……见……”结构来表示。 翻译成“……被……” 6、用 “……于……”结构来表示。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7、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例: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主语的省略 2、谓语的省略 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例: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4、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5、介词的省略 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1、“无以”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2、“无从”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3、“有以”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有所”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有……的(人、物、事)”。 1、“如……何”“若……何”“奈……何”构成的疑问句,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2、“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 构成的疑问句,可以译为“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3、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4、“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5、“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2、“不为……乎”可译为“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