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反馈修改稿).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工代赈建设 “十一五 ”规划 前 言 缓解和除去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饶,是我国政府 的崇敬使命与神圣职责,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睦社会的本质 要求。促使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加快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是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新世纪、新阶段, 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党中央提出: “加大扶贫开发力 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良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 增收途径 ”,以及 “健全扶助体制,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 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等一系列目标政策, 为我国扶贫工作指了然方向,也对此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工作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以 来,我国坚持开发式扶贫目标,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1 以工代赈是我国乡村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由政府 投资建设基础设备工程,扶助对象参加工程建设并获得劳务 报酬,以此取代政府直接赈济。自 1984年实施以工代赈政策 以来,国家经过安排专项资本和实物,在贫困地区建设了一 大批乡村小型基础设备工程,为改良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 民收入,除去贫困,促使贫困地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加强对全国 “十一五 ”期间以工代赈工作的指导,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大纲》、《中国乡村扶贫开发大纲( 2001-2010)》、《国 务院对于投资体系改革的决定》,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家 扶贫重点县),以及国家明确的其他重点贫困地区。 一、扶贫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和乡村体系 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 开发。二十多年来,在党中央扶贫开发目标的指引和政策的 支持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我国扶贫开 2 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乡村贫困人口由 1978 年的 2.5 亿 人减少到 2005 年的 2365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30%下降到不 足 2.5%,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饱暖问题基本解决。 1984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以工代赈物资和资本 880多 亿元,在贫困地区开展乡村基础设备建设。 “十五 ”期间,国 家共投入以工代赈资本 306亿元,建设基本农田 1150万亩, 新增和改良浇灌面积 3700万亩,修筑县乡村道路 19.8万公里, 解决 2000多万人和 140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初步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 1.8万多平方公里, 有效改良了贫困地区生产生 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构造调整和群众脱贫致富进 程。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仍旧存在 诸多困难和问题, 总体上仍旧呈现出以 “老小边穷 ”为主体的、 集合连片散布的地区性贫困特点,扶贫开发工作仍旧面临着 很多矛盾和挑战: (一)总体发展水平低,差距明显。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比,贫困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3 支持乡村的能力不足;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低,乡村充裕 劳动力数量多,转移难度大;教育、文化、卫惹祸业落伍, 贫困人口素质总体不高;农民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2005年, 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1723元,仅为全国农民人均 纯收入的 53%。 (二)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总量依旧庞大,减贫任务 艰巨。 2005年末,全国收入不足 683元的乡村贫困人口还有 2365万人,解决饱暖任务艰巨。收入在 683元至 944元的低收 入人口有 4067万人,虽然解决了饱暖,但很不稳定,返贫问 题突出。国家扶贫重点县尚未解决饱暖问题的贫困人口比率 仍维持在 8%以上。 (三)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差别明显,抵抗自然灾 害能力不强。我国地区辽阔,地区之间自然条件、致贫主导 因素和生存环境存在很大差别。 西南高峰石山区, 山高沟深, 耕地总量严重不足且质量差, 生态环境柔弱, 少数民族聚居, 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方式原始落伍;秦巴山区,坡耕地分 布宽泛,耕种粗放,土地产出率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4 干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北部寒旱区,降 雨不足,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黄淮海低洼易涝和南 部丘陵低山区,耕地资源相对不足,人地矛盾突出,局部地 区渍涝问题突出;青藏高寒区,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干燥, 草场超载过牧,生态环境柔弱。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土 地、水资源、气候等农业生产要素时空散布不均,自然灾害 频繁,严重限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础设备薄弱,生产生活条件仍需进一步改良。 据有关统计,目前国家扶贫重点县有 20%以上的贫困村未通 公路, 60%的乡村道路未硬化,

文档评论(0)

152****08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