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号 蒙古国发现的蒙古石人 (3)石围墙 南北两面作平行直线,东西呈弧形。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墙宽1.5米,残高0.7米以下。 二号祭祀址石围墙 羊群庙祭祀址的性质 蒙古人有秘葬之俗,元朝帝王死后归葬于发祥地——蒙古国肯特山(汉代狼居胥山)一带,因此可能在上都附近设祭祀址进行遥祭。羊群庙祭祀址多背向西北,朝向东南,羊群庙祭祀址可能是元朝皇室向西北方向祭祀祖先的遗址。 为配合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元上都重要遗迹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至2011年4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4支考古队,对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和穆清阁等4处遗址的发掘工作基本完成,为元上都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数据资料。 三、元大都 大都位于今北京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1274年建成宫城,1276年建成大城,至1285年,大都的重要建筑陆续竣工,并于同年发布了令旧城(金中都故城)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 1、主要考古研究成就 元大都考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以文献记录和现存遗迹进行平面复原 。 1964~1974年进行试掘和勘察,发掘了一些建筑遗迹,如和义门瓮城门、太平庄北的一段城墙、后英房胡同大型住宅遗址、水涵洞、排水沟、库房建筑等。 2、元上都的平面布局 元上都城垣的建筑分为内外三重,正南北向,中央为宫城;围绕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西、北两面为外城。 元上都全景 西北—东南向拍摄 仓 址 在元上都城外,分布着东南西三个关厢地带,有元上都的仓储遗迹。 (1)外城 外城整体形状成曲尺形,城墙均为黄土夯筑,夯实程度不如皇城,墙体无马面、角楼等军事附属设施。东墙长2225米,其余三墙皆长2220米。围绕外城四周有护城河。 外城共四门。北墙两门,南墙一门,外筑长方形瓮城,“直门两重”,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西墙中部一门,“屈曲南开”,南北宽60米,东西长55米。对外城北墙西侧城门址进行了解剖,门道宽10.8米 皇城西墙南门外通向西墙的大街用河卵石铺垫,有纵横交错的街道和整齐的临街院落遗址,应是当时上都外城的商业区。 皇城西墙南门与卵石 路之间,有一处较大的院 落,内有石砌的方形台基 和分布前后的房舍,横跨 在路之南北。 燕帖木儿宅 (2)皇城 皇城位于外城东南部,围绕于宫城四周,近方形。 城墙中间为黄土分层夯筑,内 外两侧均用自然石块包砌,厚0.5 ~0.6米。现存高度多在6~7米, 顶宽约5米。石砌墙体底部挖有基 槽并建有斜坡状墙基。 元代扈从诗 往来饮马滦河秋,滦河斜抱石城流 山拥石城月上迟,大安阁前清暑时 东墙长1410米 西墙长1415米 南墙长1400米 北墙长1395米 皇城四角有 高大的台墩, 建有角楼。 皇城四墙外侧 筑有梯形马面, 每面墙6个 。以 黄土夯筑,外侧 三面包自然石块。 元上都的前身——开平城,最早的平面设计仅有宫城和皇城两重,皇城筑有高大坚固的角楼、马面和瓮城门,应当是全城防御的重点区域。 修复后的皇城东墙局部 皇城南、北各一门,门外筑长方形瓮城, “直门两重” ,东、西墙对称各开二门,门外筑马蹄形瓮城, “屈曲南开” ,瓮城门为木质过梁式结构。皇城西墙外和北墙北门以西,发现有河沟遗迹,可能有护城河和排水沟的功用。 皇城街道宽窄不等,主次分明,基本对称。城内以正对南门的一条宽25米的南街为中心,左右各有一条15米宽的大街,宫城南面的一条东西向宽25米的大街直通皇城东西墙之南门。其他街道也是纵横交错,但基本相互对称。 文献记载,当时设在皇城内的官署和庙宇等建筑较多。 在东西两侧临街巷内可以看到20余处较大的高台之上的官署和庭院遗址。大型的寺庙遗址,基本分布在城内四隅。 (3)宫城 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