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励志故事短
近年来,我对每年的高考早已经不大关心了,因为孙子早已毕业去读研了,小孙女开学后仅有八周课后,就开始自己找接收单位啦!所以对每年的高考就不大关心了。可是当我晚饭后,习惯坐在阳台躺椅上,戴上老花镜看当天报纸时,头版头条,大黑字体刊登出——肖丽 梦圆大学只差10天的标题。小字标题,告诉我:身患绝症顽强抗争,被网友赞为“最坚强高考女孩”;因癌症恶化抢救无效,27日晚不幸逝世。很遗憾我在此之前,并不知这件事,当我逐字逐句读完这条报道后,不由得眼眶湿润了.....
后来我在网上查找有关此消息的线索,还好,找到了两条,第一条:据新华社贵阳7月19日专电19日上午,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专程从贵阳来到遵义,将贵州大学2021年第一份录取通知书送到“最坚强高考女孩”肖丽的手中——肖丽正式被贵州大学录取,大学梦终圆。她以554的分数,被录取到“文学院”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肖丽的病床前,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说,发给肖丽的录取通知书是贵州大学2021年的第一份,他亲自送来,是以此鼓励肖丽更加坚强地与病魔抗争,鼓励青年人学习肖丽积极乐观,永不言弃的精神。郑强还承诺,开学后,他还会亲自来接肖丽到学校报到。捧着校长亲自送来的录取通知书,肖丽开心地笑了。这是喜讯啊!可是当我看到后续第二条报道:贵州“最坚强高考女孩”肖丽去世!啊!真是肖丽大学梦难圆!
新华社贵阳8月28日专电:贵州“最坚强高考女孩”肖丽,因癌症恶化抢救无效于27日晚去世。
2021年高考,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农家女孩肖丽在身患癌症、左腿高位截肢的情况下,坚持走进“一个人的考场”,并考出了超出贵州省文科一本线的好成绩,被网友称为“最坚强高考女孩”,并被网友推选为今年二季度“中国网事”感动人物。
7月19日,贵州大学校长亲自将贵州大学2021年第一份录取通知书送到了肖丽的手中,并承诺开学时还会亲自来接她。肖丽三年前被诊断为骨癌,两年前左腿高位截肢,但坚强的肖丽不放弃追求大学梦想,一直坚信自己能创造奇迹,并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感动了许多人。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肖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有人捐款捐物,有人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望和鼓励她,肖丽生前所住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也免费为她治疗。以为农村的女孩,没想走出大山,进到她梦寐以求的大学,虽然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鼓励,但最终病魔还是残酷的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虽然最终梦难圆,可是她成为了本省“最坚强的高考女孩”,当我看到她手术后单腿独立面带笑容的倩影,我再一次被感动了.....
她虽然没能穿上学校送来的校服,但在她的遗体上覆盖了校服,她带着终生遗憾永远的走了......她生前遗愿捐献捐献眼角膜来回报社会,但我想她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勇于和癌症抗争的努力,也将是对未来参加高考的悻悻学子们,很大的鼓舞.....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恢复高考转眼过去了30年。其间,多少人忧伤,多少人流泪,多少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我衣带渐宽永不悔。
1956年,带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和梦想,我降临到这个世界。对一个人来说,充满记忆的童年应该是天真烂漫、幸福欢乐的。然而,在我刚刚记事的大脑里,却是不堪回首的三年自然灾害。许多家庭没有粮食吃野菜,没有野菜吃树叶,甚至连树皮都扒下来当饭吃。因生活艰辛,走投无路,我亲眼目睹本家的一位叔叔砍头自戕,前邻一位姓张的四奶奶去跳水自尽。在我刚刚懂事正上小学的时候,又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我们曾经琅琅读书的校园,霎时成了阶级斗争的战场,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贴满了墙内墙外。院子里专门搭起台子,批判那些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和叛徒、特务、走资派。尔后则是两派长矛大刀的厮杀,再后就是荷枪实弹的战斗。在“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下,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环境中,我度过了宝贵的中学时光。
1973年初,顶着凛冽的北风,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那时,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我所在的生产队不怕“割资本主义尾巴”,在全村带头搞起了工副业,人工生产标准件,销往吉林和哈尔滨。回家一个多月后,父母动员我去那里干活,每月可以挣到300个工分,另加18元的补贴。说实在的,我虽然没有离开过农村,假期也曾挖过河打过堤,但时间都不长。像打铁、拧套螺丝这种重体力活,平生还是第一次。早晨天刚亮就起床,下午太阳落地才收工,每天要干十二三个小时。工棚是个东屋,三面不通风。围着通红的火炉,盯着火红的锻件,抡着五磅的大锤,汗水、泪水和着磨破的血水一颗颗掉在地上,顷刻间凝结成一粒粒鲜红的铁砂。那沉重的大锤,打向坚硬的锻件,震撼着我年轻稚嫩的心。当时极“左”横行,“撤掉老头换姑娘,拔掉玉米种高粱”,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高粱粥,连大便都拉不下来。晚上归来,瘦小枯弱的我,像散架的风筝泄气的囊,浑身酸痛,筋疲力尽。而且,就这种工作还要托队长的人情。因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