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导论:创新思维训练》第一章 绪论第一专题 心理学学习与创新思维主讲人:张庆林教授“创造性的教学”与“创造性教学” 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称之为创造性教学。 本辅助教材力图紧密配合主导教材《心理学导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思维 在2006年国家科技大会上,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创造性的系统观来看,创造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除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意识、领域性知识之外,还涉及到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然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而不是仅仅以创造性产品为主要目的。 虽然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创造性的时候,都是以产品为取向,强调能够产生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然而张庆林,Sternberg(2002)从人的培养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创造性定义为“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之所以将创造性视为一种心理素质,原因有两点: 第一,由于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的限制,多数人的创造性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所以用产品来衡量创造性就会低估人的创造性的潜在素质。把创造性看成是一种潜在素质,即可以防止低估人的创造性,也有利于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创造性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二,把创造性看成是一种素质,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在学科学习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1.张力观 张力观可以说是传统的关于知识和创造性关系看法的典型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和创造性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太多的知识会限制个体的思维,从而阻碍其创造性的发挥。其中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先前的知识经验纯害无益,个体只有打破原有知识的束缚,才会有所创新。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典型证据: 西蒙顿(Simonton,1990)曾分析了个体的创造成就和其所受的正规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他考查了出生于1450至1850年间的300多位著名人士,这些人曾是早期“天才之源”研究中的被试,其中包括伽利略、莫扎特、贝多芬等人。西蒙顿考查了这些人所受的正规教育的水平。结果发现图形呈倒“U”型曲线,并且杰出程度的最高点处在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中等受教育程度段上,高于(包括研究生)或低于此水平则杰出程度较低。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2.地基观 地基观和张力观截然不同,它认为知识和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知识越丰富,创造性就越强。知识就如同地基一样,地基越扎实,建起的高楼大厦就越牢固。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典型证据: 威斯伯格(Weisberg,1999)和希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1996)对几个需要创造性的领域进行了研究,结果提出了达到专家级水平所应遵循的“十年定律”的观点:从接触某领域到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问世,个体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十年”。并由此间接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的大量知识和各种技能,为创新打下基础。而且,有迹象表明,个体在有所成就前所进行的专门练习几乎需要达到最大量,而不是象张力观所认为的那样只需达到中等水平就行了。 研究者对多种领域的研究都说明了这一点。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3.质量并重观 我国学者提出了知识和创造性关系的质量并重观,认为掌握大量知识是进行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但一个人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了创造性,创造性的高低还受制于知识掌握的质的状况。 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只有在一个领域中掌握了全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和最前沿的新知识与动态,才有可能在相关领域创新知识; 其次,要对已有的知识不迷信,持批判和开放的态度。 两者结合才是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心理学领域知识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 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来看,学力目标的定位也不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已经终结,正在实现从“囊括式”选择课程内容向“精选式”选择课程内容的转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发展“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 21世纪的学力目标主要定位于对方法论知识、工具性知识的把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虽然我们还很难界定创新思维能力究竟包括哪些思维方法或技巧,但是从心理学专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学习动力的影响.pptx VIP
- 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风险管理—以海尔集团为例.doc VIP
- 初一学生期中家长会优质课件.ppt
- 中国华电集团发电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pdf
- 物流服务师(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及答案.doc VIP
- 2024年浙江省中考数学试卷(附答案).pdf
-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英语Unit 14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 4.11.1《探问人生目标》课件人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2024新教材.pptx
- JB∕T 10923-2020 电能表用磁保持继电器.pdf
- 2018年版《广东省安装工程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C.5 建筑智能化工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