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 作者简介 井上充夫 いのうえみつお(1918―2002) 建筑史家。1942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1945年曾任哈尔冰工业大学建筑系讲师。1949年回国,任横滨国立大学教师,直至1984年退任。 井上充夫采用德国及奥地利美术史学中的“样式论”作为研究方法论,并受到20世纪西方建筑理论之影响,以“空间”为关键词考察日本建筑,最终于1962年向东京工业大学提交题为《日本上代建築における空間の研究》(日本上代建筑的空间研究)的博士论文,同年凭此论文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此后,井上充夫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大时代范围,最终于1969年完成了《日本建筑的空间》一书。 此书作为日本鹿岛出版社以建筑论及建筑史研究的系列书籍SD选书的一本,1969年出版后经多次再版印刷。作者以“样式论”的角度解析了日本建筑空间的历史全体发展过程,使得此书不仅作为一部学习日本建筑史的入门书籍,也成为了面向大众的日本古建筑的普及读物。 本次推送为此书篇末结论部分的转译,主页菌翻译水平相当有限,请有条件的童鞋阅读原文。注:本推送配图均为主页菌添加,非原书配图,图片除特别说明均为主页菌本人拍摄。1第一阶段 实体性空间 上古时期的日本人,与其说缺乏对于建筑空间造型的关注,不如说是对于实体物体存在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大陆文化传入以前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对此的一处证据是,对于柱存在着异常的关注,立独立柱作为信仰和巫术的对象(图2)、对“心柱”“栋持柱”赋予象征意义等现象(图3),均是这种观念的反映。与此相反,对于建筑内部空间的意识则非常薄弱,比如在神道仪式中,人与神的空间并未见有哪怕是最为初步的区分。此现象可以从大尝祭这类古代祭祀仪式和建筑的考察得知。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被认为是日本建筑空间发展史的雏形阶段。图1 日本弥生时代房屋复原 静冈县登吕遗迹 图2 长野诹访神社御柱;长野县御柱祭(出处:网络) 注:长野诹访神社于境内四角安置“御柱“四根,每七年因更换新柱而举行“御柱祭”,此仪式已被指定为日本无形文化遗产。图3 岛根出云大社(依《日本建筑史图集》P8加笔) 注:出云大社继承了先史时代高床建筑的形式,内部中心柱较其他径宽,被认为作为供奉对象而存在。2第二阶段 雕塑性空间 大陆文化输入日本之后,建筑从实体性构成向雕塑性构成发展。此阶段所见中心建筑的内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作为主体专有空间的性格。在周围具有回廊或围墙的情况下,围出的院落空间也具有很强的主体专有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回廊和围墙中间开设的门,则成为了内外空间交涉的场所(图4)。因此,这种空间关系也体现出了强烈的造型特征。例如飞鸟寺和法隆寺,表现出堂塔对立的伽蓝布置,因回廊的环绕表现出与回廊外的空间隔绝的空间性质,从立面上看则体现出了金字塔型的构成(图5)。这即是所谓的雕塑性的建筑构成,即将单体建筑当作一个实体雕塑品对待。日本上古时期以来原始信仰所形成的泛神论世界观以及多神教等,可以看作是这种造型观念所支持的精神背景,即认为世界是由实体之物所构成,因此建筑也倾向于选择实体性的造型。图4 日本古代寺院配置复原图左 奈良飞鸟寺,中 大阪四天王寺, 右 奈良川原寺(依《日本建筑史图集》P14加笔 红色:中庭空间,蓝:中门)图5 奈良斑鸠法隆寺西院伽蓝中心部立面图(依《日本建筑史图集》P10加笔 )3第三阶段 绘画性空间 奈良向平安的过渡阶段,日本人对于物体实体性的执着逐渐减弱。虽然主体建筑作为信仰主体之专有空间的观念与此前并无不同,但在空间布置上开始注重对客体的强调。如兴福寺在寺院主殿前做出被回廊环绕的院落,即是为了客体而专门准备的空间(图6)。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建筑正面性的强调逐渐发展。从建筑的设计上看,建筑的面阔尺度远大于进深尺度、仅在正立面做出前廊的不对称布局、佛坛后壁(日文名词:来迎壁)和胁障子等室内分隔装置的流行,均是对正面性强调的处理手段。此外,这种配置手法不仅仅在寺院建筑中,宫殿、住宅、神社也广泛使用。这种立面造型,似乎就如一张扁平的画布一般,以追求阴影和色彩的目的为目标。这即是所谓的绘画型空间构成,此前所见雕塑性实体空间在此阶段逐渐消失。这种建筑造型的发生背景,可以认为是当时所流行的净土思想的二元世界观(图7,8,9)。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试图借用建筑来表达的,正是存在和虚无之间的幻影世界。图6 兴福寺平面图(依《日本建筑史图集》P14加笔 红色为中庭部分)图7 佛国净土形象:敦煌·No.217窟 观无量寿经变(摄于2014中央民族大学 数字敦煌成果展)图8 京都法胜寺、法成寺复原平面图(依《日本建筑史图集》P37加笔)注:法胜寺:始建于1075年,为白河天皇御愿寺,后京都“六胜寺”之首。法成寺:1020年始建,摄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蔡她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