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思想意义浅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PAGE \* Arabic 1 —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 化入循环时间中”———“人类通过加入自然永恒循环的宏大而神秘的节奏,获取了一种周而复始的不死性。”[4](P202)但在《荒原》中,并不是所有的死亡都具有这种周而复始的“不死性”,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死亡是“一往无返”的:惨遭蹂躏的翡绿眉拉、被毒蛇咬死的克奥佩特拉女皇、淹死的弗莱巴斯、无辜的胎儿……他们的死在基督教里是绝不能升入天堂———再生的;而且按照身处荒原的人的现状———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欲望:情欲、色欲、物欲、贪欲、利欲,并且在继续发展,那么他们死后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种人在荒原上已不是少数,长此以往荒原必然遭致彻底毁灭而不可能获得再生,所以诗人渴望的“死”———就象西比尔喊到的“我要死”,这里的“死”不是指肉体的毁灭而是指精神上的脱胎换骨,渴望摆脱肉体束缚的精神超越,即一种象征性死,或者说仪式性死亡。 这种仪式性死亡缘自《荒原》“圣杯传说”的神话。根据韦斯登女士《从仪式到传奇》一书记载:渔王失去了性能力,因而在他的国土上,子民不能生育,牲畜不能繁殖,大地久旱荒芜,只有等待武士找回圣杯才能挽救这一切。渔王失去性能力,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按弗雷泽在《金枝》中对这则神话的解释:如果渔王的行为违反了神秘的原始宗教仪式,他将受到天谴而死,土地则干涸荒芜;其后一个青年武士历经磨难,会获得拯救土地和万民的水而取代老王。这里新王与旧王的更替主要是一种责任的传承而非生命的轮回,所以相对“死而复生”的神话而言,渔王的死(失去性能力)是一种仪式性的死亡,即从某种程度上说“圣杯传说”的神话是用来证明某种仪式的———“离开了仪式神话就会死亡”,[5](P95)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将这一观念明确地表述为“无论在神话还是在仪式场合,所表达的感情均是那些对该社会存在而言最基本的感情。”[6](P95)由此,从死亡中引发的生的本能欲望,通过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即通过“对世界的一次脱离,对某一力量源泉的一次深入,一次生命力的回归”,[7](P79)从而演变升华为一种精神复活。显然,这种死亡虽然不乏宗教意义但更蕴涵了一种现实精神。 可见,艾略特通过死亡达到的精神复活并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复活,他认为必须把这种“复活”“附属于生活”才能见出其精神实质。所以,《荒原》“从一开始,也许可以说,死亡真正有着两个含义。一个是表面的,另一个是深层的。死亡和垂死是十分明显的消肿象怔,因此正是通过这样的‘垂死’,生命才得以实现。我们奉献了自己,这样我们反过来就可以接受我们自己了。那第二个含义是生活与颓废的不可避免的物质和精神联系。”[8](P341)这第二个含义显然指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那种生存的绝望和生活的颓废———精神上的极度饥渴。但诗人没有直言坦露这种需求,而是把这种“需求”分化(即“感受的分化”)转变为非个人化的对应物———生命中的“力比多”,并通过各种特定的意象和一幅幅图景表现出来。于是他笔下的荒原就成了干涸、缺水的荒地:“……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9],一个缺乏爱情和性的不毛之地活生生再现出来!诗人反复通过人物的独白、对白、直接描写、象征隐喻等手法,多次提及现代人的性饥渴、性压抑、乱伦和满足,只字未提濒临绝望的人们怎样复活。然而人的“复活”(或者渴望复活)又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第二、三章里。 二: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自从17世纪以来,哲学和科学就逐渐击退了神学,国家逐渐击退教会,理性逐渐击退信仰[10],随之而来的是身体的解放。但是正如柏拉图将身体与精神、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一样,现代西方社会情欲与理性也敌对起来,表现为通过情欲的宣泄来对抗科学、理性的冰冷。在神学日渐黄昏的现代西方社会里,人们失去了以信仰为准绳对身体的控制,导致了现代社会情欲的泛滥,一旦人们失去了以信仰为尺度对灵魂的把握,精神就走向了荒原。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的荒芜,这片荒芜的土地在尼采对上帝的宣判中,从此漂浮着无意义、无中心的灵魂。为此,人们要么泯灭个性,将自己托付给以理性科学为原则的现代社会,成为社会轰鸣机器中的一员,乐于为某种被放大的意义和国家意志而死(20世纪宏大叙事的主题之一);要么将身体堕落在水与火的情欲交融之中醉生梦死,正如艾略特的《荒原》中那些行尸走肉的“哀魂”、虽生犹死的“腐尸”、即将被扼杀的婴儿,有性无欲的性交、受私欲驱谴的背信弃义、朝三暮四、阴谋厮杀、欺骗负心等失却意义为依托的荒凉景象。在这样的社会景象里,不可能再有神话,更加不可能有神性的浮现。既然连对基督的信仰都已经坠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20世纪初,在饱受战火、帝国扩张和殖民意

文档评论(0)

泰和宸风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泰和宸风文化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211MA94GKPQ0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