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罐、仓房与仓楼.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仓罐、仓房与仓楼 打开文本图片集 提及历史上的皖北地区,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经济落后等因素联系起来,其实,在两汉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并非总是如此。如同这一时期其他地区农业经济繁荣昌盛的社会状况一样,皖北区也同样拥有以乡村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这一现象在粮食规模生产与储存技术的进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曾多次下诏说农业乃“天下之本也,务莫大焉”、“民所恃以生也”。汉政府甚至还出台有令民入粟县官、可以拜爵或除罪的规定,可见农耕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汉代社会生活中,粮食生产被统治者置于何等的重要位置。在当时,“行有车马,食有大仓”、“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成为引领豪门望族生活时尚的标志。汉代的皖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同时黄河南决引发的水灾远没有后世频繁而显著,由此具备了发展繁荣传统农业的优越条件,从目前已发现的皖北汉代丧葬物质文化遗存中,可管窥这一史实。 两汉时期,缘于刘氏皇族的倡导、引领与示范,整个社会层面的丧葬活动中孝文化风行。汉代人相信逝者所在的地下阴间生活,与生者所在的世俗世界大体类同,因而本着“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强烈渴望,人们在尊敬、善待逝去长者的同时,总是习惯于将墓室内尽可能地按现实世界的世俗生活场景布置,企望为逝者的衣、食、住、行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以方便逝者能够如同在人间一样安逸、快乐地生活,这种丧葬习俗,也成为后人了解、研究两汉社会生活面貌的一种重要途径。以下介绍皖北汉墓中出土的一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陶质粮食储存器,为今后论者研究汉代社会的农业经济、农耕文化特征、汉代建筑风格及地方民风民俗等提供资料。 图1是一件陶仓罐,通高20厘米,口径5.05厘米,腹径15.53厘米,足径6.85厘米。1970年1月阜南西郊红旗闸汉墓出土,阜阳市博物馆藏。灰陶质,烧制火候较高,局部胎体呈褐色。整器由顶部仓盖和下部仓体以子母口扣合而成,顶盖通体饰褐色釉,仓身上部饰褐色釉,下部露胎。仓盖圆形,中部微隆,盖顶尖突,由盖顶向下呈旋涡状盘筑十一道凸棱,每道凸棱上均饰有一组短弧线形按窝纹。仓体小口,溜肩,圆鼓腹,腹部向下斜内收,小平底。仓体的口沿至腹部间饰有上、下两组凸棱,每组凸棱的棱道均呈平行纵向分布,棱道上还饰有弧线形按窝纹。顶盖和仓体上的凸棱制作粗糙,细部未作修整。从墓葬年代判断,这件(套)仓罐的年代应属新莽或东汉时期。皖北汉墓中出土的陶仓数量十分丰富,在2003-2021年发掘的阜阳颍泉区女郎台汉墓群中,一次就集中出土了几十件此类器。这些陶仓,有口大底小斜直壁、小口鼓腹平底、直筒圆柱形等多种形制,本文介绍的这件顶盖、器身饰有按窝纹凸棱的标本,在皖北地区墓葬中不多见。 皖北地区汉墓出土器中,另一类陶仓房也很流行,图2是1975年4月出土于涡阳县嵇山汉代崖墓M1中的一件灰陶仓房,通高31厘米,仓体横截面长24厘米,宽13.8厘米。器物出土时略残损,已修复,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这件灰陶仓房由四阿式仓顶盖和扁平长方体形的仓体套合而成。房顶有长条状凸脊,四面坡均以成组的平行阴刻线和短弧线刻画出瓦垄。每面坡的坡沿处,用圆形模具压印出一排规则的瓦当纹。仓体中空,四壁密封严实,表面有简约阴刻线勾勒的图案。墙壁正面的下方,用阴刻线刻划出双扇对开的大门形状,门顶横贯长条形宽大的方木门楣。门楣的上方,用阴刻线横向刻画三组连续菱形纹装饰,菱形纹组图的外侧有阴刻线方框边阑。正面墙壁近缘处,也有阴线刻方框边阑装饰,其中左、右边为平行双阴线,上、下边单阴线勾勒。仓体背面的阴线刻图案,由上部的连续菱形纹区和下部的两组树纹区组成,中间以一道阴刻线隔开,整幅图案的缘部,仍刻画有方框边阑,其中左右侧为平行双阴线、上下缘为单阴线。仓体左、右两个侧面构图雷同,刻画纹饰较正、背面构图更为简约,省去了后者图案上方的连续菱形纹,均仅以一组树纹作主题图案,周围近缘处刻画双线方框边阑。仓体的下方,有四个八菱柱形的矮足,每足由顶部至末端渐收窄。 涡阳稽山崖墓M1的年代不晚于西汉中期,约略于武帝以前,据此这件灰陶仓房的年代可大致推定在西汉中期以前。西汉早中期墓葬中出现的此类陶仓房不多见,与西汉晚期或东汉时期的形制复杂、立体感强、多使用镂空技法的挖出门、窗、通气孔结构的同类器比较,这件灰陶仓房形制制作虽规整,但四壁密封,没有开出真正意义上的门窗结构,而仅以简约的阴刻线象征性地刻画出大门的轮廓。房顶四面坡上的瓦垄,也没有凸起的立体形状,而是以寥寥几组阴刻线勾勒出平面轮廓。仓顶、仓体四壁的纹饰组图,简约、单调、稚拙而几何版式化,缺少后世同类器图案流畅自然、形象生动的特征,如树的形状,仅以几条线勾出硕大的三角形树冠,树干及根部省隐不显等。凡此,均表现出汉代早期陶仓房的制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